教学语言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又是教师以选择最完美的语言为手段传递信息、指导学习、与学生交流合作的技能。因此,教学语言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共同性质外,还显示出与其他语言的明显区别,具有明显的教学特征。
(一)教育性
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是由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和教师的职责所决定的。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业,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体现教师的根本任务——育人的职责。从这一特点出发,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思想工作中,即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总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密切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加里宁对此曾做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语言尽善尽美,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语言的表述内容和形式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言语信息都带有鲜明的教育性。当然,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不能理解为枯燥的说教和生搬硬套,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渗透、启发和诱导。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学生施加着影响和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师语言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教师个人的威信有直接的联系,也同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对教师来讲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语言美
语言美是通过语言要表现出教师的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提出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主要体现在,一是语言外在表达形式美;二是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美;三是保持语言的纯洁性。
2.实事求是
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切忌无限夸大和上纲上线,否则学生不但不能接受,而且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对于知识的讲解、所举事例必须是客观的事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不知佯为知,为了顾全教师一时的面子,东拉西扯使学生不能理解或造成错误的认识。
3.语言表达要辩证,防止绝对化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在讲解它们的共性和规律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许多特殊和例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理论、概念也有其适用范围,都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说“玉米种子的结构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代表”,就会把没有胚乳的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排斥在外;说“细菌以异养方式进行营养”,就会把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排斥在细菌之外;说“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就不如说“生长素在适宜的浓度下促进细胞生长,而在高浓度下往往抑制细胞生长”,这样更加确切和全面。
(二)学科性
1.正确使用名词术语
教学语言所传递的是学科的教学信息,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术语来进行。因为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用语,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一说就懂,有利于交流,否则不但语言不严密,而且可能出现错误。每一学科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范畴系列,并通过它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来解释客观规律。各学科的特有概念、范畴,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是专业术语,一般不能用生活用语来代替。
各学科的名词术语都有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科学性错误。例如,血液循环中有关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术语的运用。教材中指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动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形成的富含氧气、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的缺少氧气、颜色暗红的血。”教学中不能讲在动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等,这样讲就会影响学生对肺循环和体循环意义的正确理解。
2.处理好通俗语言与学科术语的关系
有时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需要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仍然应该是优美的、不失学科性的语言。试比较介绍解剖蟾蜍方法时的两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一种,我们要解剖的是蟾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癞蛤蟆”。处死之后,放置在解剖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钉固定四肢,然后进行解剖。解剖时左手拿镊子,右手拿解剖剪,从其腹部的下端镊起皮肤……另一种,我们将要解剖的是癞蛤蟆,先要把它处死,然后放在这个盘子里,让它仰面朝天,用大头针扎住它的前后肢,然后把它剖开。剖的时候左手拿镊子,右手拿剪子,从肚子的下面剪开……在第一种中能把俗称与科学名称结合起来,正确地运用了专业术语,有利于对学生话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在第二种中,把通俗化变成了庸俗化是不可取的,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点。
(三)科学性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教学语言要求概念准确,判断表达严密,推理合乎逻辑,解释符合客观事实。教学语言如果不准确、用语失误,会使学生产生歧义或误解,违背教学的本意。因此,科学的语言是使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观点正确
在语言中正确地表达教学思想和学科的思想观点,是科学性的保证。如在生物教学中讲“植物为了得到水分就把它的根扎得深深的”,是一种目的论观点,实际是适应的结果。对于已经有定论的、公认结论的内容,要把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准确地进行介绍(可补充自己的看法);无定论的,介绍几个主要流派和自己的看法。
2.用语准确,合乎逻辑(www.xing528.com)
用词不准确,词语搭配不恰当,语言就会失去准确性。例如,有的教师说:“只要同学们稍微深思一下,就会明白它的含义。”这句话就是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因为“稍微”和“深思”是矛盾的,如果把“深思”改成“想”就准确了。合乎逻辑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这就是说任何学科都要运用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砑究对象,因此,教师就必须把本学科的内在逻辑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3.比喻恰当
教学与科普讲座不同。在科普讲座中,除了语言要通俗易懂外,还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植物、动物及一些非生命予以人格化。例如,在讲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时,把白细胞比作保卫祖国的卫士,当敌人入侵时,白细胞纷纷渗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到组织液中去消灭入侵的细菌,真好比是当年“父送子、妻送郎、人人参军上战场……”教学是要使学生学到科学基础知识。对于比喻的使用必须恰当,不应有拟人观、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对自然界某些看来似乎神秘的现象要做出科学的解释。目的论是指对某些动植物的行为作唯心的解释。例如,在生物教学中,讲“家兔是为了能够消化草类食物而具有很长的盲肠”,“植物为了获得阳光,所以它向光生长”等。
(四)简明性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教师的语言不简明,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学语言的简明性也是由其特定的环境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
1.受课堂教学时间限制
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40或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较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学习,教师语言的表达必须简明扼要。
2.由学生的认知过程决定
学生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对信息加工、编码的过程,意义建构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教师的语言不简明,这个过程就不能顺利进行。
3.由学生的学习差异决定
不同类型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不同的要求,理解能力差的需要教师较多的帮助,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不要求教师掰开揉碎地讲解,应给学生探索、思考的机会。
4.由语言自身的特点决定
教学语言是转瞬即逝的,冗长的语言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影响学习的情绪。英国BBC广播电台发表过这样的评论:语言冗长使人难以理解和回忆,在无线电广播上作一次谈话,包括讲解,应以十分钟为限,而关键的部分不要超过一分钟。当然这不是说把一节课的内容压缩在十分钟以内,因为课堂还包括其他许多活动,只意味着讲解要注意简明扼要。
5.处理好化繁为简与科学性的关系
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对科学性的要求不能十分严格,有些内容可以简化,但是不允许有错误。例如,关于植物界、动物界各类群的演化关系,内容很复杂,不能要求中学生详细地了解,教科书上也只是谨慎地采用了两个简化了的系统树。但书中指出苔藓植物是演化路线上的旁支,古代蕨类植物一部分演化成为裸子植物,另一部分裸子植物进一步演化成为被子植物。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把这一规律简化成“植物在从藻类—菌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进化过程中……”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在动物学的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有的教师讲“我们在前面学过了原生动物……在从原生动物的草履虫进化到哺乳动物家兔的过程中……”难道草履虫和家兔有这样直接的演化关系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五)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启发性有三重意义: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启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首先要选择启发的时机,一般来说,在新旧知识转换的时候,在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的时候,在相似或相近概念对比的时候,在所学知识与学生的认识发生冲突的时候等。启发学生的方法很多,如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引起学生的想象、联想和理论联系实际,用逻辑严密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把复杂的内容问题化处理,以及创设情境“制造矛盾”等,都是一些较好的方法。试比较有关家兔门齿特征的两个讲解。甲教师这样讲:“家兔的门齿是由齿质和釉质组成的。齿质比较软,容易磨损;釉质特别硬,不易磨损,主要分布在牙齿的表面。家兔的门齿前面的釉质厚,后面釉质薄,所以后面的磨损比前边快些,这样门齿便形成了凿形。此外,齿的基部不封闭,能终生生长,所以家兔经常咬硬的食物,门齿也不会变短。”乙教师的讲解是:“在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尖锐的东西经常触动坚硬的东西不久就会变钝;长的东西经常被磨,它的长度不变吗?(停一会儿)会变的,变得越来越短了。现在我们看一看家兔门齿的情况,是很奇特的。它的门齿呈凿形,经常咬硬的食物,门齿不仅不钝,反而更尖锐;不仅不短,反而保持原来的长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常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门齿的构造吧!”甲、乙两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述都是正确的。但甲的语言给人以平淡无味的感觉,好像在答试卷,看不出对学生有何启发性。而乙的语言不但生动有趣,而且精心编制了“矛盾情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去思考。
(六)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要使之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语言能否领悟和接受。教学语言必须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接受。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外部形式。声音过低、吐字不清、节奏不适,都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声音过高、语气太重,也会影响接受效果。因此,教学语言应当声调高低适度,节奏快慢合理。既不要用平淡的语言无表情地去讲授重大而有趣的问题,也不要用激昂慷慨的言词去讲授那些本来平淡无奇的事实。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会运用学生的语言。在这里,仅仅能模仿学生的语言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说学生能听得懂的话,而且在语言运用上要比学生高一等。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在教师的影响下才会迅速发展。再次,教师的语言要跟学生当时的思维联系起来,跟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知识水平而有所变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讲义,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边按计划进行,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眼睛里“洞察一切”。发现学生是否有难于理解的问题,能随时选配学生易懂的词句,或更改叙述的结构进行再一次说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