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评价设计要点: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课堂评价设计要点: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而清楚地界定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因此,能否设计出适当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前提。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选择表现性任务种类的重要依据。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也是影响表现性任务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堂评价设计要点: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一、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必须事先定评价的内容(即教学目标),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订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

明确而清楚地界定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为保证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制订评价标准时可以借鉴以下几项行动策略:

●对要评价的行为表现,教师自己先实际表现一下,记录和研究自己的表现或任何可能的表现成果。

●列出这些表现或成果的重要方面,作为指导观察和评价的表现标准。

●为方便观察和判断,表现标准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限制在10~15项之间。

●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或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标准,避免用含糊不清的字眼来描述表现标准。

●按行为表现出现的顺序排列表现标准,以方便观察和判断。

●检查是否已有现成的表现评价工具,若有,则可直接借用;若无,再自行编制。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下面以演讲为例,展示为评价学生的演讲技能而制订的表现性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演讲技能的评价标准

●站立姿势自然。

●与听众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

●面部表情适当。

●有效使用肢体语言

●音量适当。

●吐字清楚。

●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

●正确使用修辞。

●有效保持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www.xing528.com)

表现性任务是与表现性评价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而所谓的表现性任务就是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要求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因此,能否设计出适当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前提。

设计表现性任务,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适当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

学校教学情境下,常用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主要有六种类型:结构性表现任务、口头表述、模拟表现任务、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等。在实际教育评价活动中,到底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表现性任务,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境的特征来决定。一般来讲,教师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除了需要考虑所要评价的内容的特质以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的限制。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选择表现性任务种类的重要依据。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表现性任务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学生的年龄。一般来说,学生年龄越小,越不适合完成那些包含大量知识信息、同时涉及多个变量和要素的复杂任务。第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例如,研究表明,处于具体运算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还不能系统、成功地解决两个变量交互作用的问题,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获得初步发展的中学生则可以学会处理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第三,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与宽度。例如,关于水污染问题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就是典型的多变量任务,它要求探究五种变量(气温、垃圾种类、水的种类、治理方法、生成废弃物的速度)以何种方式组合起来影响水中的氧气与废弃物的浓度,完成这一研究任务,就需要学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推理能力。

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也是影响表现性任务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要开展实验研究,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特殊的实验仪器设备。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教师就不能选择做实验研究这种表现性任务,而只能选择要求学生回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可能的结果等纸笔表现性任务或口头表现性任务。

下表所列举的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而选择的表现性任务的形式(种类)以及设计出来的具体的表现性任务。

表5-1 教学目标、学生水平与表现性任务

(二)设计完成表现性任务的适当情境

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除了要恰当地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并具体设计表现性任务的内容以外,还要设计实施表现性任务的条件、情境以及观察的次数。

这里的条件是指表现性任务实施的时间、地点或需要使用的设备用具等。

这里的情境是指自然情境或者特殊控制的情境。情境的选择和设计要根据表现性任务的特点和表现性评价结果的用途来决定。如果某种表现在教室中自然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频繁,那么教师就要特别创设一种情境,增加这种表现出现的机会,以便于观察;如果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将用来决定学生的分流,那么教师就必须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正式情境,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表现机会。下面的表格,可以作为表现性情境的典型例子。

表5-2 表现性情境示例

这里所谓的观察的次数,是指教师为了作出可靠的评价结论而需要的观察学生表现的次数。不管评价的目的、任务的性质如何,单独一次的观察结果只能代表学生的一次行为表现,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此,要保证评价结论的可靠性,教师必须多次观察,多次收集资料,然后作出综合的分析。如果在不同观察中都能获得相同的表现结果,就说明这些信息是可靠的;相反如果每次观察到的表现都不一致,那么就需要教师再做更多次的观察,收集更多的信息,然后方可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三、选定或设计表现性评价的工具

任何评价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施评手段和记录工具)来进行。有时,所评价的活动非常简单,评价工具可能内化于评价者身上,从外表来看并不明显。如教师对学生握笔姿势的评价,只要借助于教师的视觉和大脑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分析,即可发现问题并进行矫正,而无需借助于任何外在的手段和记录工具。但对于较复杂的表现行为和情境的评价,则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通过系统的观察和详细的记录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正如你所见到的,这就是表现性测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学生只完成少数几个任务,教师很难作出关于学生一般能力的合理推论。如果你只使用一个表现性测验,倘若学生表现出色,是因为他真正掌握了所测量的技能,还是他运气好呢?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在单一的表现性测验中表现得一塌糊涂,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掌握所评估的技能,还是这一特定表现性任务的特点误导了学生,而他在其他任务中实际上表现得相当出色呢?

作为一名教师,你会面临测量上的两难选择。尽管表现性测验可以测量到你所要评价的学生能力,但依据学生在表现性测验中的表现做推论必须十分谨慎。我们至今尚未找到解决或避免这一问题的方法,但至少你可以在处理这一两难困境时尽可能小心一些,在选择表现性测验任务时尤其要谨慎。在选择表现性任务时最重要的考虑应该是提高准确类推学生能力的可能性。如果你总是在选择/建构表现性测验任务过程中着重考虑类推性问题,你就能够做出一个强有力的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