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构建社会公正视域下的主动形象

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构建社会公正视域下的主动形象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动”,通常是一种工作方式,不过首先更应该是一种态度。其一,是媒体方面的主动,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发现和发掘,主动进入农民工的生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这使得农民工可能放弃自己的媒介权利,也是造成社会忽视农民工的一种动因。

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构建社会公正视域下的主动形象

“主动”,通常是一种工作方式,不过首先更应该是一种态度。通过前面对《人民日报》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主流媒体和很多大众媒体,在对民工社会形象塑造上,在一些时期里缺乏独立性,完全是对一些当时当地政府不公正政策的照搬和宣传,而在对农民工的媒介新闻报道上,在议程设置和媒介话语权分配上被动地相应政府政策。在未来,可能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因此,仅仅依靠“尊重”和“真实”还远远不够。媒体应当具有自身地相当程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政策的解读,不仅要有宣传和解释,也要有基于调查和研究上的质疑和建议。当然,媒体方面的“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但主要的方面可以概括为两种。其一,是媒体方面的主动,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发现和发掘,主动进入农民工的生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另一方面,是农民工自身“主动”,通过社会化媒介的赋权,鼓励农民工通过手机、微博、微信等表露心声,发表意见,和媒介、其他社会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努力提升媒介素养和媒介意识,学会有理、有据、公开、协商式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一些极端手段。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要放弃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要脱开“无冕之王”、“媒介舆论主导者”的光环,要放低姿态,恢复正常姿态,走进、靠近农民工,走入、进入农民工的生活,主动地进入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境,这是媒介在“尊重”和“真实”基础上最应该身体力行的具体行动。一方面,如果没有主动去了解,很可能就无法了解最大和最完整的事实,而缺乏主动,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尊重”,所谓的尊重也就成了一纸空话。另一方面,对于广大的农民工群体来讲,他们的大多数是无法接触到媒体并反映自身的真实情况和各种诉求,只能是被动地等待和期望。换句话来说,由于缺乏各种资源,他们即使想主动,也根本无法接触到主流媒体,因此,他们的大多数,所能想到的接触到媒介的方法,不外是制造“跳楼讨薪”、“杀人讨薪”等等极端事件,这样才能引起媒介关注,才能引起媒体“主动”来过问他们的情况。这显然是一种非常畸形、并会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和心态。因此,以《人民日报》为主体的媒体,应当通过各种方式主动接触到农民工。当然,有限的媒体和媒体工作人员不可能完全接触到所有的那么多的农民工和其他社会群体,媒体应当做的是主动地开放各种渠道,并提供各种途径和方法,为农民工留下各种接口,帮助农民工能方便地主动接触媒介,而媒体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在农民工通过不同途径和接口与自己有所关系时,一定要主动地了解、探寻他们的真实情况和想法,主动地调查、访谈和深度挖掘,从而才能真正得到农民工的情况,也才是对他们的真正尊重,也才能全面的真实报道。

我们通常把媒体视作一面镜子,然而,投射在媒体这面镜子中的中国农民工形象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他们的情况。对于媒介这面镜子而言,对于农民工的问题仍然无法做到公正、公平、客观地陈述和报道。但是,如果有更多的镜子,并且这些镜子能否有更多的放置角度,同时,这些镜子离农民工更近,那么,毫无疑问,媒介才能更好地公正地、真实地报道农民工。然而,一面镜子是否能有效地实现它的功能,也同样取决于人们是否愿意去照它。中国的农民工或许就是“不太愿意照镜子的人”,一方面,存在他们自身方面的习惯、能力等原因;另一方面,也缺乏社会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于大多数农民工而言,当前,现实的需求是经济层面的需求。为此,他们实际上对媒介所倡导的提高农民工文化和农民工精神之类的东西并不十分感冒。农民工群体可能并不关注媒体,也不关注自己在媒体中的形象,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利用媒介进行讨薪可能就是一种很难得的创举了。这使得农民工可能放弃自己的媒介权利,也是造成社会忽视农民工的一种动因。

因此,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来看,农民工已经成为在社会中具有举重若轻地位的社会群体,发展成具备鲜明特色的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媒介应当主动地、积极地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媒介教育和引导,加强双方的交流和互动,从而使得媒介与公民和谐共进。

【注释】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民工权益保护专项检查活动的紧急通知.劳社厅发明电(2002)5号.

[2]罗真.农民工媒介话语的历史变迁.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www.xing528.com)

[3]罗真,农民工媒介话语的历史变迁,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

[4]罗真.农民工媒介话语的历史变迁.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

[5]苑月琴.生存·发展·融入.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6]方晓红,贾冰.论《人民日报》“农民形象”塑造——兼议衡量媒介三农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界,2005(4).

[7]苑月琴.生存·发展·融入.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