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衍进,我国媒介话语从结构到内容有了很大变化,由初始期垄断集中的一元结构的“国家—宣传话语”发展成为鼎盛期多元结构的复杂话语形态结构,同时也包括话语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的放开和多主体化。特别是互联网络新媒介的迅猛发展,不同媒介话语之间开始产生一种互为影响和互为制衡监督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总体说来,当前中国媒介话语存在如下几类:
(1)国家—宣传话语——政策宣传和体现国家意志导向的正面新闻宣传
(2)精英—理性思辨话语——体现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度调查报道
(3)大众话语——体现民众个体生存生活现状的通俗化、娱乐化等“速食”式市井新闻报道
(4)民生话语——体现民众个体的民间生活疾苦和民生、民本等人文关怀的通俗化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www.xing528.com)
(5)公共话语——有关社会群体利益、公共生活、公共事件、公共道德、社会规范等等体现人际、人与公共组织间关系准则的报道
(6)草根话语——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民众个体自主话语,也体现于传统媒体中的部分报道
所有这些话语的关系并非互相排斥,相反地,很多类型话语之间的彼此交互作用还很强。一般来讲,“国家—宣传话语”仍然占据权威地位并发挥指导作用,“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表现为在国家话语下一级层次中基于不同群体的两类同级话语,前者往往具备社会精神指引和批判意识,后者则往往迎合大众庸俗需求或含有很多经济动机。“草根话语”则是“大众话语”的一种表现形态,从形式上来看表现为很强的个性化和独立性,从内容上则表现为多种层次的复杂聚合。
总体而言,所有这些话语形态也都可说是属于一个同构体系中的话语,它们共同构建起我国目前较为丰富的多层次的话语体系。我国媒介话语所呈现的这种多形态特征是话语体系和结构变革的结果,这种变革最终导致一种相互制衡的话语格局的初步形成,尤其是“公共话语”和“草根话语”的兴起更是标志着我国媒介话语性质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转型,包括它们所代表的话语主体、话语特性都朝着一种更为民主、文明的法制方向转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中国式“疑似公共领域”的雏形[25]。“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这种公共领域的主体是作为公众舆论之中坚力量的公众。”[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