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受传统“以农养工”、“以乡补城”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化迟缓、城乡差距拉大、农民增收困难,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的一系列体制改革是在追求效率优先的基本策略下进行的。在改革中,教育、医疗不断产业化、市场化,乃至公共行政部门也不断利益化,这种改革是以公平的丧失为代价的。伴随着国民生产总值连年的高速增长,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不断扩大;伴随着精英阶层和各种强势集团的形成,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底层社会群体也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效率优先的关注,在21世纪初期因社会不公正问题而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发展问题,2002年以来,党和国家执政理念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其标志是一系列新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提出,例如“和谐”和“公正”等。在这种发展理念下,国家开始倾向农村和农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方针,自此我国进入“城乡统筹发展”时期。尤其是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连续第四年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义。(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国家将农民工状况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相联系,看到的是农民工在城市“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缺失下造成的不和谐情形。此时农民工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主要表现为国民待遇的缺失和公民权利的缺失。由于新时期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利、居住自由、公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只有基于公正、公平原则和理念才能够实现,因此,我国把农民工置于公正问题框架下分析,着力解决造成农民工不公正待遇的根本的制度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