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第一个时期相比,媒介对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从完全失语到开始关注,主动地介入对农民工不公正待遇状况的描述,动员社会各界对此进行广泛探讨,追寻造成不公正待遇的根本原因。在1994年以后的报道中,媒介对农民工的排斥从加剧慢慢走向缓解,显现了一种良性发展趋势。所以,媒介报道中农民工往往是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他们被建构为次要的被动的角色,自身的努力和价值并未得到有力地呈现。
与第一个时期相比,媒介对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从完全失语到开始关注,主动地介入对农民工不公正待遇状况的描述,动员社会各界对此进行广泛探讨,追寻造成不公正待遇的根本原因。报道深入农民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展示这个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命运,包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痛苦和抗争以及他们对于命运的无奈。
在1994年以后的报道中,媒介对农民工的排斥从加剧慢慢走向缓解,显现了一种良性发展趋势。媒介在关注农民工生存生活状况时虽然表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但是这种关怀的视角是从高往下的,不管是官方媒体对农民工的“俯身”关照,还是精英媒体为农民工的“呐喊”,以及大众媒体对农民工的“同情”,都是站在城市人的角度,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展现强者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关爱。所以,媒介报道中农民工往往是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他们被建构为次要的被动的角色,自身的努力和价值并未得到有力地呈现。这些报道在彰显人文关怀的同时也隐含着对农民工价值的否定,只不过相对于“盲流”等侮辱性的称呼,这种否定显得更为隐蔽而已。
【注释】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4.(www.xing528.com)
[2]JR Anderson.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from long-term memory.Science, 1983.sciencemag.or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