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冲击下,《人民日报》的农民工报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议题的建构理念从“国家利益优先”向“以人为本”转变;新闻文本凸显方式从以“导向”为原则转变为以“导向”为目标,以“贴近”为原则;符号表达从“居高临下”式到“和风细雨”式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趋势下,《人民日报》的一元国家-宣传话语逐步改变报道理念,开始关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精英话语的分量增强,表现为深度调查报道、专家访谈等体裁的增多,如表5-7所示,1994年至2001年深度报道的数量达到12篇,比例为9.2%,较前一时期上升了6.0%;代表大众话语的读者来信数量则增加为17篇,比例达到13.1%,较前一时期增加了7.9%。
表5-7 1980~2010年《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体裁统计表(单位:篇)
(2)精英媒介《南方周末》新闻、评论的双重深入
《南方周末》对其受众的定位是“有思想、有责任、占有社会资源、影响中国的发展”的一类人(唐星宇,2004),因此,其主体诉求就是追求报道的深度和思想性,要把自身经营成为主流深度媒体。事实上,正如在它的广告词“深入成就深度”所言,深度报道是《南方周末》在20世纪末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它在21世纪继续赢得媒介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在关于农民工的主题讨论中,《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做得卓有成效,它不仅在新闻报道及跟踪调查方面做的非常深入,在新闻评论方面也很有深度。它的读者在接受深度报道的信息的时候,往往被启发进入深度思考,调动读者积极与报纸中的思想进行交流和互动,这对形成读者忠诚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有统计数据表明,《南方周末》关于农民工的报道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都是深度报道,《南方周末》的版面从4版、8版到20版直至32版,扩充的是版面,本质上是在加强报道的深度,使得每一篇报道都更深入更丰富,每一个事件几乎都要占据两三个整版版面。例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的问题一直是媒介关注热点之一,《南方周末》对此也是不遗余力,其对“农民工子女上学”这一议题的报道是一组系列报道,《关注外来工孩子就学》一篇报道就用了2版、3版、4版3个重要的大版面来进行报道,此外,这组报道有外来工孩子“我要读书”的呼声(见报道《学校解散了,我们去哪里?》);有长期的跟踪报道(《一个学校的71天》);有社会学家的理论评析(《民工子女入学体现社会公正》);也有解决的措施和方法的探讨(《厦门个案:流动儿童就学的解决之道》)。无论是哪一篇报道,《南方周末》都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做了深入的探究。它并不是简单地描述新闻事件,而是把隐藏在事件表象后面的真实而全面的事实告知读者。而最重要的是,它希望引导读者思考和参与,从而更好地解决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这些就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运营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南方周末》的人文精神。(www.xing528.com)
(3)大众化媒介都市报民生新闻的兴盛
农民工的流向一般是从农村到首都再到省会等大城市,而城市中的主要媒介则是都市报。都市报作为大众话语的代表性媒介,其关于农民工的报道更加贴近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农民工在城市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琐琐碎碎的事情,就像万花筒般呈现在市民面前,市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身边,非常熟悉,很是亲切,因而关注度也非常高。
例如,武汉作为中部的重要城市,截止到2007年12月,进入市区的农民工大约在100万人左右,而武汉的《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是较为典型的都市报媒体,近年来对农民工的报道数量非常多,有效地沟通了城市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沟通。根据对《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2007年的农民工报道统计可见:农民工报道议题非常丰富。具体如下表:
表5-8 《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2007年农民工报道议题统计表
注:数据来源:龙智慧.我国都市类报纸中农民工形象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表5-8中数据表明,“社会保障及工伤维权”议题是这两种都市报有关农民工报道的最主要的内容,占农民工报道总数的22.9%,达到279篇;其次,农民工的“灾难事故和生活变故”类议题和“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类议题以及“劳资关系和劳动纠纷”类议题也是报道的热点,每一类报道的比例都超过10%。此外,“民间关爱和他人帮扶”、“劳动就业和技能培训”与“社会犯罪和矛盾冲突”等都有少量报道。从统计数据中也可看出,都市报在农民工的报道上,更加“以人为本”,倾向于从“人”的立场来选题和报道,例如非常关注农民工的权利、保障、事故等等(这也是农民工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较少关注主流媒体所关注的春运等议题,这体现出都市报的人文关怀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