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

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农民工报道,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电子图书库进行搜索,尚无发现专著出版。目前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关于农民工媒体形象再现以及“妖魔化”农民工的研究此类研究大多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媒体报道进行量化研究,从版面位置、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报道视角等方面分析媒体农民工报道的总体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

关于农民工报道,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电子图书库进行搜索,尚无发现专著出版。目前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我们以“农民工报道”作为检索词,分别匹配标题字段和关键词字段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获得相关期刊论文33篇,会议论文3篇,硕士论文9篇,未见博士论文。期刊论文中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研究主要包括:

(1)对农民工人文关怀方面的研究

针对农民工在传播中的弱势地位,有研究者从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触权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应该拥有的权利,认为媒体只有在“报道思想上重视弱势群体”,在“报道内容上增强弱势群体的贴近性”,在“报道主题上多趋向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才能报道好弱势群体的利益(杨敦显,2005);并且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报道已经达到了“规模宏大”、“具有深度”、“效果显著”等特点。同时作为“非常重要的新闻资源”(彭博,彭菊华,2004),还有学者提出了反面的声音,认为大众媒体在报道农民工的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造成了对农民工的媒介歧视,“一些媒介不仅没有用人文关怀的精神去帮助、感化农民工养成都市生活所要的生活习惯,却以嘲笑、丑化、失真的方式揪其一点、不及其余,把他们身上不好的局部不断放大,在社会语境内制造无知、没有教养、狭隘、低人一等的农民工形象,并在公众心目中使之扎根”(王瑛,2006)。

(2)关于农民工媒体形象再现以及“妖魔化”农民工的研究

此类研究大多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媒体报道进行量化研究,从版面位置、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报道视角等方面分析媒体农民工报道的总体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张鹏(2006)认为:“不同的媒体从各自立场出发建构农民工形象,《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分别从政府、农民工立场建构了农民工沐恩者、成功者的形象;《新民晚报》、《扬城晚报》、《羊城晚报》三报站在市民立场,对农民工进行了扭曲再现,农民工成了出尽洋相的小丑,地位低下的倒霉蛋,为非作歹的恶棍”。某些媒介对农民工群体进行了“妖魔化”报道(金冠军、冯光华,2004),农民工被描述为违法犯罪者、野蛮粗俗者、愚昧无知者、城市秩序破坏者等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对城市社会正常运行构成强大威胁的“敌对力量”(黄达安,2007)。有的文章对这种刻板形象形成的原因从权力与霸权理论角度进行了阐释,陈慧的《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媒体上的形象再现研究》、赵敏的《农民工形象的传播学研究—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为例》、李艳红的《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乔同舟和李红涛的《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等均属此类。

(3)对农民工话语权的研究

丰帆(2005)通过对农民工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发现:精英结盟掌控了大众媒介的话语权,以农民工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则处于失语状态。罗真(2010)认为决定农民工话语生产的主导力量是政治权力,但是媒体话语的生产也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媒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媒体的专业特性。

(4)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媒体农民工报道中体现的传播学原理,包括媒介议程设置和传播服务等

赵敏(2005)在《农民工报道的传播学研究》提出,媒介通过议题设置功能完成了对社会环境的再加工,因为农民工的消费能力差,媒介在自觉不自觉中剥夺了他们的媒介传播权。也有研究表明媒介在农民工城市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汤晓羽(2005)从传播服务角度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的聚居方式有利于传播,大众媒介在缩短农民“变”市民的进程方面,要提供满足其需要的信息,在农民工与媒体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滕朋(2009)研究了大众传播和农民工城市认同的关系,认为大众媒介能够充当城市原居民与农民工之间互动的中介,并影响现实中的互动。

我国对媒介在农村社会公正推进中的作用研究非常分散、零碎而不成系统,这也与中国传媒界学者各自为政、闭门搞自己的研究,缺乏讨论交流的合作气氛的学术氛围密切有关。三农问题很早以来就成为中国的社会难点、焦点问题,而农村公正问题又是焦点中的焦点。但是,理论界对此所做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多问题也并未得到深入研究。

【注释】

[1]戴建华.西方正义理论初探.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6).

[2]彭鹏.论社会正义.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3]彭鹏.论社会正义.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4][荷兰]斯宾诺莎.冯炳昆译.政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2.

[5][英]霍布斯.黎思复等译.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9.

[6][英]葛德文.“本书原则概说”之四.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英]密尔.唐钺译.功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54.

[8][英]斯宾塞.张雄武译.社会静力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3.

[9][英]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8.

[10][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

[11][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

[12][美]诺齐克.何怀宏等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3]陈闻桐主编.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409.

[14]墨子.《墨子·尚贤下》.

[15]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4).

[16]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10.

[17]谢洪恩.论公正及其实现.道德与文明,1999(6).

[18]唐环.坚持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研究,2006(5):33.

[19]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万俊人.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4):13.

[21]丛晓峰,刘溪.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若干问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

[22]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4):50.

[23]姚洋.建立一个中国社会公正的理论.财经信息,2005-06-01.

[24]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

[25]傅金珍.对实现社会公正的若干思考.东南学术,2006(5):138.(www.xing528.com)

[26]盛显容.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37.

[27]颜旭.作为和谐社会基础的社会公正.平原大学学报,2006(1):26.

[28]邹恒甫.谈中国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中国经济网,2005-01-24.

[29]郝耀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公正性.社会科学,1995(10):34.

[30]王海明,孙英.社会公正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31]何增科.廉洁政府与社会公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15.

[32]李培林.社会公正、黄金分割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图书评论,2006(7):4.

[33]权宗田.社会公正:化解社会风险的根本出路.攀登,2006(2):96.

[34]吴忠民.实现社会公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民日报,2006-01-23.

[35]盛显容.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37.

[36]殷献茹.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当代经济,2006(8)(上).

[37]谷成,李俊毅.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4):3-6.

[38]段明华.论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J].思茅师范宝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7.

[39]戴元光,尤游.媒介角色研究的社会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40]戴元光,尤游.媒介角色研究的社会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41]戴元光,尤游.媒介角色研究的社会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42]戴元光,尤游.媒介角色研究的社会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43]布迪厄.关于电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6.

[44]布迪厄.关于电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6.

[45]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5.

[46]戴元光,尤游.媒介角色研究的社会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47]威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21.

[48]陆双梅.回顾与展望:传播学在中国的30年.南方都市报,2005-8-30.

[49]尤游.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分析.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6.

[50]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0.

[51]尤游.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分析.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6.

[52]尤游.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分析.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6.

[53]尤游.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分析.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6.

[54]何涛.大众传媒与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研讨会综述.当代传播,2008(5).

[55]何涛.大众传媒与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研讨会综述.当代传播,2008(5).

[56]丁柏铨.新闻传媒: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新闻前哨.2008(8).

[57]何涛.大众传媒与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研讨会综述.当代传播,2008(5).

[58]吕屏,黄莉.论构建和谐社会中媒体的角色困境.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59]喻国明.媒体也是弱势群体.http://news.hexun.com/2008-11-22/111527704.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