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到1279年被元朝灭亡,共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时间长过了唐朝,但其影响却远在唐朝之下。宋通常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是与辽、夏、金对峙时期,而南宋则是偏安衰亡时期。
北宋在统一北方地区后,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海外贸易也很发达。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能完全实现北宋的长期强盛,但也解决了一些社会矛盾。而方腊、宋江起义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的内部矛盾已经加深。
金灭北宋后,南宋基本是偏安在江南地区,没有了北伐重新统一北方的雄图大略。岳飞的北伐在统治者看来也仅是为了更好地偏安,巩固自己的政权。南宋末年贾似道的贪权误国加速了南宋的灭亡。文天祥等人的力挽狂澜也无法阻挡其速亡的势头。最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勇壮烈多少掩饰了南宋灭亡的种种悲凉。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960年春,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谎报北汉和辽朝会师来攻,于是奉命带兵北上,到了开封东北的陈桥驿,遂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都城,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在建立后的第四年,就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北宋最高统治者认为,当时对辽朝还没有取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割据政权统治区域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实力又较为薄弱。因此,其统一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即所谓“先南后北”。
963年(乾德元年),北宋首先出兵灭掉荆南,接着陆续灭掉后蜀、南汉和南唐。在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的钱祐相继归附,南方的割据政权全被消灭。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出征北汉,把“十国”中的最后一国灭掉,消除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
2.边疆危机与议和政策
太宗灭北汉后,曾在979年(太平兴国四年)、986年(雍熙三年)两度出军攻辽,企图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可是全都失败了。从此,北宋对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以后,北宋对党项贵族的战争也多失利,民族矛盾相当严重,边疆也不断出现危机。(www.xing528.com)
北宋与辽、夏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屈膝求和,并奉献出大量银、绢。如1004年(景德元年),契丹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又名澶渊,河南濮阳县西南)。后来北宋虽然打了胜仗,但最后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给契丹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岁币”;北宋与辽朝确立为叔侄关系;双方开放边境贸易等。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方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庆历四年)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契丹乘机要挟,北宋又增加岁币银绢各10万,先后合计50万两匹。庆历和议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到1066年(治平三年),西夏又开始挑衅,战争又不断继续。长期的战乱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民遭受宋、辽和西夏统治者的重重迫害,生产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3.庆历新政
早在宋太宗、真宗时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河南商丘)掌教书院时,又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庆历年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见。
1043年(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
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