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朝的对外交往及丝绸之路

唐朝的对外交往及丝绸之路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突厥分裂后,铁勒诸族也大多一分为二,因此在东、西突厥汗国境内都有薛延陀部众。薛延陀亡后,漠北的铁勒族回纥、同罗等十二姓纷纷归属唐朝。(二)对外交往1.“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唐朝的对外交往及丝绸之路

(一)边疆及及交往

1.灭东突厥

唐朝建立后,突厥贵族不断向内地袭扰,甚至两度率兵侵犯关中,进逼长安。在这种形势下,唐太宗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乘突厥内部分裂时,派李靖、李勣等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唐军给东突厥以沉重的打击,促使其灭亡。

东突厥亡后,唐政府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一带,设置了顺、祐、长、化四个都督府,以安置内附的十多万突厥人。唐政府又把颉利可汗所统辖的今内蒙古地区,东面置定襄都督府,西面置云中都督府,下面设六个州,任用原来的突厥酋长为刺史,来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当时,突厥人迁居长安的近万家,突厥贵族被唐朝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达百余人。

2.薛延陀灭亡

突厥兴起后,居住在漠北的铁勒有薛延陀、回纥、都播、同罗等等部,都受突厥汗国的统治。其中,薛延陀和回纥在东突厥汗国瓦解后,相继在漠北建立了政权。薛延陀是由薛、延陀两个部落合成的。突厥分裂后,铁勒诸族也大多一分为二,因此在东、西突厥汗国境内都有薛延陀部众。

628年,薛延陀首领夷男率众击破东突厥的四部帅,被起义诸族共推为可汗。唐太宗为了拉拢夷男共同对付东突厥,册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在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的领土东接室韦(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金山,南达漠南,北临瀚海,成为漠北的一大势力。645年,夷男死,其子多弥可汗立,暴虐无道,国内发生混乱。646年,回纥攻杀多弥,唐军乘机进兵,消灭了薛延陀的残余力量。

薛延陀亡后,漠北的铁勒族回纥、同罗等十二姓纷纷归属唐朝。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内附诸部推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地区。

3.鼎盛阶段

西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

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629年,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他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迁都到逻些(拉萨),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激烈的角逐。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又侵入西域,不仅完全控制了西域,而且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区。763年(广德元年),吐蕃一度攻陷唐都长安。在8世纪下半叶,吐蕃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

4.南诏国的统一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主要有白蛮与乌蛮。

唐初,乌蛮大体仍过着畜牧生活,还不会纺织,男女都用牛羊皮制衣,其社会发展较白蛮落后。从7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起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王国。六诏是:(1)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境,因地居最南,故又称南诏;(2)蒙嶲诏,在今巍山县北部,为蒙舍诏北邻;(3)越析诏,在今宾川、风仪二县;(4)辶 登赕诏,在今邓川县;(5)浪穹诏,在今洱源县;(6)施浪诏,在诏东北。7世纪70年代以后,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南诏距离吐蕃最远,受威胁较小,故仍依附于唐朝。唐朝为了抵御吐蓄,大力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

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市南)。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此后,南诏扩大了疆域。在其最盛时,大致上占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南诏建立后,与唐朝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794年,南诏出兵反抗吐蕃,摆脱了吐蕃的抑制和压迫。但9世纪30年代以后,南诏和唐的矛盾又激化,不断发生战争。830年底,南诏攻陷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www.xing528.com)

(二)对外交往

1.“丝绸之路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2.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做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唐朝与越南

唐朝时,在越南中部立国的还是林邑。623年和625年,林邑王范梵志两次遣使来唐通好。

625年,唐高祖曾举行盛宴欢迎林邑使者,并赠送使者锦、彩等丝织品。贞观时,林邑也一再派使者送来驯象、五色带朝霞布及火珠等物。高宗、玄宗时期,林邑仍经常遣使来唐。749年(天宝八年)曾送来珍珠一百串、沉香三十斤、驯象二十只。

至德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国,仍和唐朝通好。终唐之世的近三百年中,林邑使臣来唐达十五次之多。

在长期的交往中,唐代的典章制度也传播到越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昭武九姓国

唐朝时,在今中亚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有称为“昭武九姓国”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和戊地九国。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为匈奴所迫,迁居此地,故总称昭武九姓。

这些国家善商贾,很早就和中国通商。唐平西突厥后,他们名义上内附于唐,实际上唐朝并不管他们的内政,这就便利了他们和唐朝的交流。当时在中国的外商,以这些国家的为最多。

近年在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的军政职务。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说明昭武九姓国与唐朝关系是很密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