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都城和它的直接前身龙山城,主要是用于天地祭祀的礼仪中心,是王权的象征。今郑州遗址上的晚期龙山城,及洛阳和安阳的商都城,都有大型城墙和城门。围在城墙里的是王室的宫殿和陵墓,王族的居所,若干供祭司、奴隶或受人控制的工匠和军事卫队居住的街道;但城墙里的很多地方并无建筑。大多数非王族居民和大多数工人住在墙外类似村庄的居民区,这些居民区看来未经过像城内区那样的规划。至少到商代晚期,“城”的汉字和口语同“墙”的汉字和口语具有相同的意义,这一点一直保留到今天。换言之,城是作为权威的表现而设计的;墙则是国家或(后来的)皇权的一种象征,它把城与无规划的村庄或市镇区分开来。除中央的首都和地方的首府外,大多数城市开始时都是国家行政区中最低一级的县所在地,它们是汉以来地方行政长官的根据地。
中国城市主要用木材建造,因而很少能够保存古代证据来展示当时城市或城市中建筑物的模样。到周代,我们至少有一些书面文件,描述了所有有城墙的城市的细致规划(如准确测定的南北方向及城墙内部王室或政府建筑的排列和面积)和它们在礼仪或象征上的意义。宗教崇拜,如敬祖宗和对中国人所谓的天(或至高神)的崇拜,则在任何城市中都由专门的、仔细选址的神殿来代表。
到了汉代,中国已有了近2000年的城市经验;其中很多经验反映在首都长安的建设中。长安的地点是汉朝第一代皇帝刘邦仔细选定的,但直到他的继承人统治时期的公元前192年,城墙才开始修建。墙高27英尺,墙基厚52英尺,墙体为夯实的土,方形,每边长超过3英里。城墙内有皇宫、陵墓和神殿,其中有专门祭祀祖宗的。但与商、周、秦一样,城中很多地方没有建筑,尽管它可能仍然具有象征意义。政府管理和监督城内和城外的市场区,而全城划分成160个区。有宽直的大街从东、西、南、北的每个大城门通向其他地方,但显然每个街区都有许多缺少规划的小街和小巷。理想的城市是正方形,汉王朝的长安已经与此接近,它的每边城墙有三个门,即中间一个主门和两侧各一个辅门。(www.xing528.com)
汉统治着一片庞大的国土,其中很大部分是征服的,特别是南方。中央政权对这些新土地的管理主要通过建立有围墙的城。一旦原住民被征服,土地得到清理、移民和耕种,原来由驻军居住的小镇或要塞就成为或改造为有围墙的县府所在地,中央派来的地方行政官员便从那里维护秩序、行政司法、监督税收以及强派徭役和征兵。在多山的南方,城市为了适应地势,有时不得不对四方形稍加改变,但所有城市,包括它们的政府建筑、神殿、兵营和城墙内外划定的市场区,都能看到明显的正统模式。通过新的、带围墙的县城依次出现的先后,我们实际上可清楚看出汉王朝的征服和中国式农业居民点向南方扩展的过程。这些县城首先出现在从长江伸向南方的河流沿岸,然后渐渐从河流向内地扩展。城市与城市之间,包括同首都和地方首府之间,由始建于秦、大大扩充于汉的全国道路网连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