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瀑布模型原理与应用:有效的需求分析决定软件开发结果

瀑布模型原理与应用:有效的需求分析决定软件开发结果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瀑布模型从可行性研究开始,逐步进行阶段性变换,直到通过确认测试,最终被用户接受为止。瀑布模型的主要缺点是:1.只有做出精确的需求分析,软件开发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瀑布模型原理与应用:有效的需求分析决定软件开发结果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也称为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1970年温斯顿·罗伊斯(Winston Royce)提出的,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它根据软件生存周期各个阶段的任务按固定顺序而连接的若干阶段工作,上一个阶段的输出就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就好像是瀑布流水,因此而得名。

瀑布模型从可行性研究开始,逐步进行阶段性变换,直到通过确认测试,最终被用户接受为止。为了保障软件开发的正确性,每个阶段结束后都必须对他的阶段性产品进行评审,确认之后才能继续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否则如果发现错误或者疏漏,则应该返回到前面的相关阶段进行修改错误、弥补疏漏,然后再重复前面的工作,直到通过评审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如图4-6所示。这种开发模式的各个阶段的工作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一个阶段的工作失误将严重影响到后期的工作。

图4-6 带反馈的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它严格规定了每一个阶段必须提供的文档,要求每一个阶段交付产品之后都必须经过质量保证小组的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有利于在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使用,从而提高了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瀑布模型的主要缺点是:(www.xing528.com)

1.只有做出精确的需求分析,软件开发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但是,在软件开发的初始阶段要想完全、准确地获取系统的全部需求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现实的。

2.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3.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如果用户提出了较大的修改意见,那么这个项目就会蒙受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损失,从而增加了开发风险。

4.瀑布模型的突出缺点是不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瀑布模型比较适用于用户使用软件的环境稳定,用户提出需求后很少参与开发工作,因此在软件项目开发期间需求没什么变化;开发者对应用领域和开发环境相当熟悉、风险性低的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