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伟礼
“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这是胡曲园教授赠给笔者的一帧他本人的彩照背面的亲笔题词,录的是张居正的名句。记得那是胡老82岁高龄那年,他的题为《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一文发表以后,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好评,一时兴起,命笔题词。张居正的这两句诗,既概括了胡老当时的心境,又是他一生勤于思索的写照。
《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一文,是胡曲园教授诸多学术论文中最为重要的一篇,也正是他“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的结晶和体现。该文针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奴隶社会这一颇有争议的学术理论问题,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独到见解。文章指出,在商、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公社农民而非奴隶;不能说商、周是奴隶社会,不能千篇一律地认定原始社会的解体形式都是奴隶社会,有奴隶制存在的社会不一定就是奴隶社会,所谓奴隶殉葬也不能作为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证明,说中国古代使用奴隶作战,不是事实。中国由于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的阶段,长期存在着古代公社的残余影响,形成了后来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特点。(www.xing528.com)
中央编译局编辑、参与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即《民族学笔记》的徐若木同志撰文评论,称誉此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卓有成效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了许多世纪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探讨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奥秘”[1]。依笔者所见,徐若木的评论一点也不为过,而且日益为时间所证实。在学术思想史上,有时候一篇有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价值往往可以超过数十本砖头般厚的著作。胡老的该文,其意义在于不囿于种种成见旧说,而从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种比较符合中国历史特征的中国文化史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胡曲园教授以八十又几的高龄,仍然保持中国学者一贯求真求是的做学问精神,这是与他的切身经历和思想发展分不开的。回顾胡老的学术生涯,就易于理解他的学术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