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逻辑大师-公孙龙:《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论集》

先秦逻辑大师-公孙龙:《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论集》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名”家公孙龙,其人其书,古今交毁,古毁之为“奸人”、“怪说”;今斥之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诡辩”。如缺了这一环,整个先秦逻辑与哲学的历史长链将被中断,许多重要问题将无可说明。这一事实起码表明:公孙龙的学术影响深远,门徒人多势众,而使荀况颇感棘手。公孙龙据同一律原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出非凡的机智与无比的逻辑力量。公孙龙反对君主“守白”(重血统)取士而作“白马非马”之论,可从此探知其消息。

先秦逻辑大师-公孙龙:《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论集》

先秦“名”家公孙龙,其人其书,古今交毁,古毁之为“奸人”、“怪说”;今斥之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诡辩”。古人由于历史局限、阶级偏见,自不必言。今天,如不对之作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或拾古人牙慧,或囿于成见而加以种种不实之辞,则是我们的责任。公孙龙是先秦逻辑史和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是由“道”入“名”,引“名”入“法”;从稷下学派过渡到荀韩之学的“中介”。如缺了这一环,整个先秦逻辑与哲学的历史长链将被中断,许多重要问题将无可说明。本文拟就该书作一浅析,并与某些时论商榷。

白马非马”!这一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的命题,我们能以“大率儿童戏语”[1]目之,而以“亟火之”[2]了事吗?有一现象是耐人寻思的,即颇具战斗精神而集诸子大成的荀况对先秦诸子(除孔子之外)无一不訾。可是,对公孙龙却侧目而视,重足而立,敢怒而不敢言。《非十二子》篇中,明明是在批判所谓“以名乱实”的公孙龙学说,文章却指在盖棺了的邓析惠施头上,避开了并世的公孙龙,岂非怪事?这一事实起码表明:公孙龙的学术影响深远,门徒人多势众,而使荀况颇感棘手。一个门下食客,无尺土寸权,何能至此?若非其学术足以服人,怎有可能!如果不把公孙龙学说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与学术环境,并结合其言行实践来加以考察,只是就其文字作抽象的、甚而是随心的解说,则只能是“非诬则罔”。为此,对其生平事迹,作一传略,俾言行参照,说而可证,惜史家未曾为之立传,因仅就见于篇籍可考者撮其梗概。

公孙龙,“字子秉,赵人也”。[3]秉,即庄子称惠施与“儒墨杨(朱)秉”[4]“秉”。他曾与孔子六世孙孔穿辩论过,年岁当相仿佛,据《史记·孔子世家》有关记载估算,当生于公元前314年前后,[5]卒于公元前249年左右。主要事迹:

1.公元前284年,“适燕说昭王偃兵”,戳穿昭王“口称善”而“实不为”的言行不一的虚伪面目。“日(昔日)者大王欲攻齐,备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知齐之险,要塞之际者,大王尽养之;虽知而不欲破者,大王犹若不养。其卒果破齐以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诸侯之士走大王本朝,尽善用兵者也。臣是知大王之不为也。王无以应。”[6]同年,回答赵惠文王空喊“偃兵”口号十余年无成效而产生的疑问“兵不可偃乎”?龙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今蔺、离石入秦(二县叛赵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丧国之服);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此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7]偃兵,墨子首倡,“非攻”、“兼爱”之意;稷下宋銒尹文发扬之,公孙龙祖述之。战国商鞅变法前后,各国亦先后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取得了政权。为扩张其势力范围,各诸侯国无不从事掠土兼民的兼并战争烽火连绵,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他们从关心人民疾苦出发而提倡“偃兵”。然而,各国统治者接过这口号,假借“偃兵”名义,作为争取喘息时机,积聚力量,麻痹敌方,以期再战的政治手腕。“名”为偃兵,“实”为备战。名实相乖,是公孙龙最深恶痛绝的,“疾名实之散乱”、“欲正名实以化天下”,是他平生致力的目标。他以敏锐的观察力,以名实相应的学理,运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与逻辑力量,戳穿了统治者的虚伪面目。

2.公元前283年,公孙龙以“两可”之辩回敬秦约的“两可之辞”,谴责秦王的“侵地”行为。“空雒(地名)之遇(会),秦赵相与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悦,使人让(责)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之告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8]当秦侵魏时,赵国一方面从军事上援魏,同时据公孙龙之见展开外交斗争,取得了成效,迫使秦“兵至大梁而还”[9]。该约当在强秦压力下签订,是为侵魏作战争准备的外交部署。由于秦赵强弱悬殊,唯秦能“所欲为”,对赵而言,只是一句空话,故秦设此“两可”之辞,名义上双方“平等”,事实上单方“凌驾”,是秦设计的外交圈套。公孙龙据同一律原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出非凡的机智与无比的逻辑力量。(www.xing528.com)

3.公元前259年,夜驾说平原君辞封:“‘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王弟)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计国人之功于亲戚名下)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如取封事成,则可操右券以责其报德);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不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厚待龙。”[10]他对操“两权”的政客嘴脸作了深刻的揭露,对“分封制”的血缘政治给予无情的鞭挞。公孙龙反对君主“守白”(重血统)取士而作“白马非马”之论,可从此探知其消息。他主张“因资材之所长”,重用一切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此可从其广延学生的事迹见之:“昔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与其门下游学)。’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声宏而善呼喊)’。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之籍(名册)’。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船)在一汜(对岸边)。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11]

以上简略事迹可见公孙龙之为人,他是一位精明而切实的政治活动家与理论家,其持论皆以名实一致为宗,重事实,斥虚名;其论说善“寓理于事”,分析透彻,正反论证,逻辑严密,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他的言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符合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愿望,起着历史进步作用的。世上岂有如此名实一致、言行切实的“诡辩家”?

以下就该书内容与某些时论商榷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