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是物活论-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论集

《老子》是物活论-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论集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一样,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离开物活论来看《老子》是不符合事实的。《老子》的哲学标志着中国古代物活论思想的存在,因此,它不可能出现得太晚。因此,现在发生《老子》哲学的争论,决不是偶然的。《老子》认为,精气的存在是真实可靠的。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老子》承认精气是最根本的物质,从唯物论的立场回答了天地万物的由来。

《老子》是物活论-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论集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曾经指出人类思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做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的、朴素的辩证法时期;二是对个别事物进行分类解剖时期;三是科学的辩证法时期。《老子》这一著作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并且具有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把它归到第一个时期,我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于第一阶段的特征,恩格斯根据古代希腊的材料作过如下描述: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观察自然、人类历史或者我们自身的精神活动时,在我们面前首先呈现的是种种联系和交互作用的无限错综之图画,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万物皆动、皆变、皆生、皆灭。〔这样我们首先看到一个整体的图画,在其中个别部分还多少是被隐蔽着的;我们对于运动、过渡和联系,比较对于什么东西在运动、在过渡或在联系要更注意得多。〕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是正确的世界观,是古代希腊哲学所固有的。[1]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都是自发的唯物论者,也是自发的辩证法家。我们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对照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对于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有帮助的。(一)古希腊朴素唯物论者认为,应该根据自然本身去认识自然,说明自然,不能根据神话的传说去解释自然。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由具体的物质构成的,而不是任何造物主创造。(二)他们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要从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中去观察世界。(三)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他们不否认神的存在,但也不承认神的任何作用。(四)他们认为,物质具有生命或自动的本能,所以才有各式各样的变化,才能产生各式各样的现象。这种理解也就是哲学史上的所谓物活论。物活论主张物质具有生命或自动的本能。在泰勒斯那里,知觉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不是外加的,无机的自然也具有知觉。他说,世界是有灵魂的;磁石也有灵魂,所以它能吸铁。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为列宁所称道的。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人的灵魂也是火原质的一部分,受纳火原质多的人就聪明活泼,受纳火原质少的人就冥顽不灵。“世界的秩序,既非神所创造,亦非人所创造,而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团熊熊不绝的火,合规律地燃烧着,同时又合规律地熄灭着。”赫拉克利特把这个规律叫做“逻各斯”;它既是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所以赫拉克利特说:“‘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后来,伊壁鸠鲁承德谟克利特的学说,认为原子构成物质,是由于原子下坠时脱离直线运动引起冲击的结果,这种运动偏差的根源是由于偶然性或由于原子本身的自由意志,即由于它内部的冲动。马克思对伊壁鸠鲁这一带有唯心论色彩的论点非常重视,认为这是自发地承认了原子的内在的活动性,承认了自己运动。

总的说来,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者都没有完全超出物活论的范围,他们一方面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实在,同时又由于不理解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不得不承认万物有灵。在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低下的条件之下,他们要想反对神和宗教的支配,揭示物质的自己运动,也就只有强调万物具有生命的一条道路。物活论就是在欧洲近代也并未绝迹,布鲁诺就是一个有名的物活论者。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某些唯物论者,由于不满足物质只是机械运动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物活论的倾向。

至于中国古代哲学,当然不能脱离人类思维发展的朴素阶段,物活论的倾向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王船山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论者,但是他又说:“物,无非心也;心,无非物也。”其他哲学家也多有类似的情形。物活论作为唯物论来说,显然是不彻底的,是对二元论的让步。但我们要知道,唯物论是有它的发展过程的,因此不能拿今天的眼光来要求古人,同样,也不能拿今天的眼光来要求《老子》。《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一样,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离开物活论来看《老子》是不符合事实的。

《老子》的哲学标志着中国古代物活论思想的存在,因此,它不可能出现得太晚。它至今没有得到人们的正确认识,固然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哲学性质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同时,也由于我们的认识受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像《老子》这样的哲学,要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确认识本来是不可能的,这就好像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没有例外地在他们的哲学史中把所有泛神论的唯物论者一律写成了唯心论者一样,《老子》哲学经过王弼的注释之后,也就变成了唯心论的内容。因为自从东汉以后,儒家经学的威信已经日益衰微,而“黄巾”农民起义打着“老子”的旗帜,瓦解了东汉统治,这就迫使统治阶级不能不把《老子》改造成唯心论的内容,来进行欺骗人民的统治。所以后来各家的注释虽有不同的说法,大体上没有改变这个总的趋势。因此,现在发生《老子》哲学的争论,决不是偶然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道”就是道理和规律的意思。那末道理和规律的体现者是什么呢?是物质还是精神?认为《老子》是唯心论者的看法:既然道是“先天地生”的,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先的,当然是精神,从精神产生物质世界,不是唯心论又是什么呢?他们没有考虑古代人对于天地万物的由来,是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的:一种认为天地万物是由神(精神)创造的;另一种认为天地万物是由无限的、无形质的物质组成的。因此,不能认为“先天地生”的东西,就一定是精神。所谓“有物混成”,就是指着某种混沌的东西(物),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前;如果这“物”是指神、精神,或是指概念,那就应该说它是最清晰的,最完美的,最纯洁的,而《老子》说“有物混成”显然不是此意。《老子》指出: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www.xing528.com)

“惟恍惟惚”,“窈兮冥兮”都是说明“道”的混沌状态,既然是混沌就不是空漠无物,而是有形象、有物质,也就是说有着精气存在。《老子》认为,精气的存在是真实可靠的。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老子》承认精气是最根本的物质,从唯物论的立场回答了天地万物的由来。但《老子》唯心论者却硬说“道之为物”是“道之生物”的意思,即从“道”产生出物质来,所谓“道”,不过是神的巧妙改装罢了。这种说法未必是古人的原意。不仅如此,他们还说:“其中有精”的“精”字,应该是“情”,这不是明明白白为了抹煞《老子》承认的精气,而进行“改字解经”吗?《老子》不仅在二十一章说到了精气,而且在五十五章也提到了精气:“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两处“精”字,都是指的世界的根本原质,怎么可以改做“情”呢?诚然,在《老子》中差不多全部讲的是“道”,讲“精”的地方是比较少的。这并不奇怪,不能因其少而否定它所承认的世界本原是精气。因为:(一)正如前面恩格斯所说,古代人是在整体的画面上考察问题的,“对于运动、过渡和联系,比较对于什么东西在运动、在过渡或在联系要更注意得多”。因此《老子》讲到精气的地方较少,是很自然的。(二)把精气看做世界的本原差不多是道家的共同观点。《管子·内业篇》虽不能肯定是宋尹的著作,不过郭沫若说它属于道家的作品,倒是对的。如果拿《内业篇》同《庄子》比较,应该说前者更接近于《老子》,也许是《老子》精气说的进一步展开,因为它们对精气和“道”的看法是一致的。为了弄清精气,不妨引《内业篇》开头一段话作为参证:

凡物之精,比(结合)则为生。下生五谷,上列为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屺。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

意思是说:(一)万物都是精气构成的。(二)鬼神的变化、圣人的智慧也是精气构成的。(三)由于它细微灵活,所以叫做气。(四)精气弥漫,天上地下,高山大海,无所不在。(五)精气具有精神的性质,不能用力量来支配它,可以通过意识来影响它。(六)保持精气,不要散失,就能养成自己的德性,从而具有可以掌握万物的才智。这些思想和古希腊的物活论有什么不同?所谓精气也同赫拉克利特的“火”一样,既是物质,又是带有精神性质的东西。

有人说,《管子·内业篇》本身就是唯心论,所谓“凡物之精”,也不过是指精灵之类的东西罢了。事实并非如此。《内业篇》明明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又说“气,道(导)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里的“气”显然是指我们呼吸的气,所说的“精”是指细微的气,都是物质性的东西。不过古代人不了解我们离不开空气,是因为我们需要氧气,而认为“气”这种物质特别是精气,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它说,人有气,才有生命,才有思想,才有认识。《老子》在描写“道”时说:“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并且把精气看做万物的开始(“以阅众甫”),认为“道”的作用就是精气的活动。《内业篇》也认为精气和“道”两个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分,可以交互使用。即如它在一处说:“凡道无所,善心安处,心静气理,道乃可止”(道才居留下来)。在另一处又说:“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自定”。虽然前言“道”,后说“精”,其实两处的意思是一样的。可知“精”、“道”和“气”三者在实质上并没有多大差别。《老子》唯心论者所想像的“道”是怎样和“气”不同,以及“气”是“道”的外化,都是同道家思想的实际不符合的。有的同志还说,“精”在“道”之中,“道”在“精”之外,“道”的概念大于“精”的概念,“精”不过是“道”的一部分等等,也都不过是他们的构想,实际上《老子》并未加以区别。

又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精气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所以说,“道生一”显然也就是指气,“一生二”是指气化分阴阳,“二生三”是指阴阳合和。“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解释“一生二”,“冲气以为和”是解释“二生三”,整段都是说明“道”的运动,也就是说明元气(或精气)的变化。但《老子》唯心论者却把“道生一”解说成从抽象的“道”产生出具体的气,遂使《老子》哲学黑格尔化了。有的同志认为:在《老子》哲学中,“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过“玄”(指从无到有),“道”转化为气,“一”就是气的整体,所以是“道生一”。他说:“把老子哲学和黑格尔相比,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的。”(见杨柳桥著《〈老〉译话》“附录”)试问,在纪元前四、五世纪能够产生黑格尔吗?当时人类思维的发展能够把“神造世界”的思想提升到“逻辑范畴外化为物质世界”吗?恐怕是不可能的。《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三十九章)意思是说,天、地、神、谷、万物都是来自同一的质体,这个质体就是气,就是“一”,也就是“道”。“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淮南子·天文训》对“道生一”的解释,它并没有把“一”同“道”对立起来,而认为“道始于一”。可见,“一”是“道”相对于个别事物的一种称谓。《老子》唯心论者不了解“道”和气的一致性,认为“一”是气,“道”是概念,“道生一”就是概念外化为气,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古人根本不可能有概念外化为物质的思想。相反,中国古代唯物论者的元气说、精气说倒是直接间接地继承了《老子》思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