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坐船的经验:从生活到数学

学生坐船的经验:从生活到数学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坐船”的经验,为学生理解“最多” 和 “至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第一步通过画图表征的方式,安排20人、22人坐船,将学生置身于学习新知识的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第二步把这个分的过程转化成符号、算式,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生活到数学的转化。

学生坐船的经验:从生活到数学

师: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与刚才那道题目相比,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前面是20人,现在是22人。还是用除法计算。

师:你能独立解决问题吗?

生:20÷4=5(条)……2(人)需要5条船。

师:赞成的请举手。(全班43人,有31人举手。)

思考一:学生怎样才算真正理解“最多”“至少”?(www.xing528.com)

在此,对“最多” 和 “至少”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坐船”的经验,为学生理解“最多” 和 “至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这两个关键词的关注。学生能说出“船上最多可以坐4个人,不能超过4个人”,但这并不说明学生理解了题意。因此,对“最多” 和 “至少”的理解要分两步解决,首先让学生学会把握关键词,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其次,二年级孩子读题能力弱,课堂上常常依赖老师读题、解释,“最多” 和 “至少”比较抽象,把它们具体化、直观化,则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思考二:怎样让学生将数学对接生活,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常常建立在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学到许多数学知识,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的、初步的经验。本课的素材“坐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种生活现象,并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密切的关注。因此,第一步通过画图表征的方式,安排20人、22人坐船,将学生置身于学习新知识的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第二步把这个分的过程转化成符号、算式,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生活到数学的转化。而这个自主体验的过程,会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思考三:学生能列出除法的算式,就代表会解释余数、处理余数?

从上面的情况看,43人中有31人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我们知道直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虽然没错,但学生却只会做题而不懂数学,这说明仅通过算式判断是否“进一”是很难的。基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的特点,利用图画“安排坐船”,再通过说的活动,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描述如何安排坐船,说明多租一条船的道理(即对余数的解释),正好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学生获得直观经验后,再让学生写出相应的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最后利用这个图画去解释“进一”,让学生经历动作表征、语言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过程,实现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