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研究表明,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常常建立在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数学知识,积累了一些关于原始的、初步的数学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模糊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
如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页,本课的素材“坐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密切的关注。通过画图表征的方式,学生置身于学习新知的相关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自然地实现生活到数学的转化。而在这个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手段。
如理解“每条船最多坐4人”, 让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
1.(出示小船图)你划过船吗?坐船要注意什么?
2.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
3.现在一共有20个人,你打算怎么安排租船?请在图中圈一圈。
每条船最多坐4人
图的呈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每条船不能超过4个人,表示船上可以坐1个人,可以坐2个人,也可以坐3个人或4个人。租船的方式可以不同,可以租20条船,也可以租10条船,或者租6条、5条船……再评价各种不同的安排方式,得出结论:只要每条船不超过4个人均可。
又如理解“至少租几条船”, 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教师出示问题:
1.每条船最多坐4人,一共有20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2.以上几种情况,哪种情况符合“至少租几条船”?为什么?
每条船最多坐4人,20人至少要租几条船?(www.xing528.com)
3.请用算式来表示这一安排的过程。
于是学生能明确:只有租5条船的符合。因为租6条船就不是“至少”,而少于5条船就不能坐下20人。每条船坐4人,租5条船,刚好坐20人,没有剩下一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其实也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4,可以用除法解决问题。这里,从画画过渡到用除法,实现了生活经验到数学经验的转化。
又如辨析处理余数,实现生活经验的“数学化”。
(1)有45条鱼,每个鱼缸里放6条,至少需要几个鱼缸?
(2)儿童读物每本4元,23元最多可以买几本?
(3)有29片电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电扇叶最多能够装几台电扇?
(4)我们班有40人,6个人一张桌子,至少需要几张桌子?
教师提出:对比以上4题,为什么有的要多算,有的不用多算?
通过题组辨析,明确“最多”的意思不同,对余数的处理也是不一样的。第(1)题剩下的3条鱼需要多用一个鱼缸,所以要在原有的鱼缸数上加1,和例5类似。第(2)题剩下的3元钱不能够再买一本书,应把剩下的钱舍去不予考虑,和生活中的经验一致。在做这四道题时,学生要对题意充分理解,把握关键词并综合运用已有经验确定答案。学生要在辨析中体会不同情境中“最多”“至少”的含义,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答案。
而不同语境中, “最多”“至少”的含义可能是不相同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避免形成思维定式。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在细致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对“最多” 和 “至少”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学生“坐船”的经验,为理解“最多” 和 “至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