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页“高矮”一课中,课本中只出现一幅图:五个同学在比高矮。如果教师先示范比较高矮的办法,学生再模仿,其优点是循序渐进,课堂秩序井然,但学生会习惯于把老师、课本当作金科玉律,只要记忆、模仿,无须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太弱,这种办法不利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我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做了这样的再创造:黑板上画一棵大树,树上挂满苹果,有高有矮。“秋天到了,苹果熟了,谁愿意帮忙将苹果摘下来?”学生摘到下方的苹果,怎么都拿不到黑板上方的苹果。这时,老师轻松地将苹果拿下来。(留下一个学生)我问:“小朋友为什么没能摘到这些苹果,而老师为什么能摘到呢?”学生回答道:“因为老师个子高,小朋友个子矮。”——引出课题“高矮”, 感知了“高矮”的概念。接着,我提出:“老师个子高,小朋友个子矮,你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现在你们找自己身边的同学比比高矮,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比出谁高谁矮?”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索比高矮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初步找出了比较高矮的办法。实际操作后再通过辨误游戏(一人站凳子上,一人站地上,用一块布遮住脚,只看到上身)猜一猜谁长得高。——进一步了解比身高的正确方法:判断高矮要有统一的标准,大家首先应该在同一平面上脚跟并拢站直,立正来比,可以用背靠背的方法比,也可以用面对面的方法比。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有了更深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提升为一种数学方法。
“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把“书本上的数学”变为“活动中的数学”,在积极、主动、欢乐的探究活动中,发现比高矮的各种方法,会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发现问题。通过活动,学生发表了个人的独特见解,与他人分享求知的乐趣,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表露,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各种研究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了解了自己和别人思考的方法不同,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方法不同。同时,在各小组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也行”,增强了自信。
通过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实践、探索,进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从而使智力、思维与情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感到数学概念不再枯燥乏味。
教材不再是不可变的,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改换教材的教学实例、调整教学的课时、调整作业习题等。我们可以把教材调整得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可以选取更好的素材和事例,这有利于我们的教学。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所以,教师可根据实际有权利也有责任对教材进行重组、补充、改造、再创造。
本文获奖情况:
2005年12月,获番禺区教育学会论文三等奖。颁奖单位:番禺区教育学会。(www.xing528.com)
2006年3月21日,参与2005年全国创新教育优秀成果评审,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颁奖单位:全国创造学习研究会、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华南片区)、广东华南科技教育研究所。
2006年4月15日,在参与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研究中,获阶段性成果一等奖。颁奖单位: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课题组、“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2006年6月,在广州市小学数学“实践新课程”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
2006年6月,在“广州市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科研研讨会”上获得一等奖,并被选为研讨交流材料,在大会上宣讲。颁奖单位: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6年7月,在番禺区小学数学“实践新课程”优秀成果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颁奖单位: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