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学习效果,解锁三角形技巧-本甄课堂

提高学习效果,解锁三角形技巧-本甄课堂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着第二层次,以“能拼成什么三角形?”课件出示五组小棒图:1.判断哪组能拼成三角形?思考与调整为什么学生没有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去思考,而拿小棒直接拼?思考与调整能一眼判断“6、6、6”这组小棒能组成等边三角形的学生都会直接摆。

提高学习效果,解锁三角形技巧-本甄课堂

我不知“磨课”一词的由来,但我想可能是出自“磨刀不误砍柴工”一说。没有好的筹备,哪会有完美的执行过程?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就是一次次的收获!

观摩广州教研室杨健辉老师指导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6~89页(含练习十四)“三角形”练习课的其中一个环节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磨课”过程中的困苦与彷徨、希望与欣喜,对一堂好课的由来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案例描述:

三角形的练习是学生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其中包括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课的教学是通过练习加深对三角形的特性,几种三角形的分类、特点,三角形内角和及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等知识的巩固、理解。

第一个环节,我们设计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对三角形边的长度的思考判断三条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考虑问题,加深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的认识,但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判断是否能围成”的层面上。接着第二层次,以“能拼成什么三角形?”提问,挖掘问题的各个侧面,思辨中要求学生根据边的长短考虑所围图形的特征,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纵向引申,完善知识体系,使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得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这是一个探究与构思的过程,难度较大。

这是一个简单的小环节,三次不同的实施带来的是不同的效果。

第一次实施

每个学生的桌上有五组小棒:①3、4、5,②6、6、6,③4、6、10,④5、5、9,⑤4、7、8。(单位:cm)

课件出示五组小棒图:1.判断哪组能拼成三角形?2.能拼成什么三角形?

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即取出小棒摆,有学生按小棒的厘米数用直尺画三角形,学生能准确判断出哪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大部分学生能写出可以拼成什么三角形,耗时约13分。

思考与调整

(1)为什么学生没有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去思考,而拿小棒直接拼?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拼出结果,而是要让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一步步逼近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观点、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探究的道路可能是曲折坎坷的,但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真实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养。于是,我认为可以增加一份“活动指南”。

(2)3、4、5是连续的数据,拼成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学生会不会误以为只要是连续的三个数据就能拼成直角三角形?教师可以把第5组小棒换成5、6、7,同样是连续的三个数,但这组数据拼成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让学生明白,不能以偏概全。

第二次实施

每个学生的桌上有一份活动指南与五组小棒。(www.xing528.com)

师:能拼成三角形的一组,请在( )里画“√”,并说说各能拼成什么三角形。

思考与调整

能一眼判断“6、6、6”这组小棒能组成等边三角形的学生都会直接摆。教师可以调整课件以及活动指南,仅出示线段的数据,删去小棒图,并将学生桌上的五组小棒改为三组细纸条:②5、5、9,④3、4、5,⑤5、6、7。目的是让学生对数据进行思考,在不能确定的或需要验证的情况下才摆小棒。

第三次实施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请看,这里有几组线段的数据,仔细观察每组数据的特点,想一想哪组能围成三角形。如果能围成,在下面的括号里画“√”。

课件出示五组线段数据。(单位:cm)

①6、6、6 ②5、5、9 ③10、5、4 ④3、4、5 ⑤5、6、7

师:同学们想一想,剩下的四组各能围成什么三角形呢?

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判断,得出第①组围成的是等边三角形,而且是锐角三角形,第②组围成的是等腰三角形。对于第②④⑤组,学生猜想可能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无法从数据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师:既然有不同意见,就请同学们拿出小棒亲自摆一摆,看看究竟是什么三角形。(学生摆动小棒)

教师引导学生将②④⑤的结果说出来,再引导学生发现连续数据3、4、5的特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推动学生由概念判断过渡到反省抽象,反思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走过哪些弯路,原因何在,从总结中领悟,让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从“会”过渡到“熟”,由“熟”过渡到“活”。

一个小小的环节,在三次实践、反思、调整后才真正发挥了此题的功能!一堂好课更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研究。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课件,但必须深入揣摩目标,反复琢磨教案,一次次试教、磨炼,在不断反思中精益求精。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