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那些能在西点军校严苛残酷的训练、筛选中坚持到最后的毕业生、医学院预科生(因为入学考核难度很大)、拼字大赛获胜者等人群进行研究。他们想要发现,究竟是哪些特质,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成功,另一些人却不能。结果,专家们发现有一种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坚毅(grit)!坚毅是什么?坚毅是热情,加上坚持为长期目标而努力。就是说,成功,取决于一个人有热情地勤奋努力的程度。最终成功的人,是那些面对困难、挑战和逆境,肯于坚持、努力去战胜的人!那么,究竟如何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坚毅品质呢?对此,目前专家们所知不多,唯一有确切结论的,只有一点——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所关心的是进步!他们相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他们关注发展自己,在意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是一种发展的、进取的状态。他们做事的特点是——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他们不怕错误和失败,因为他们认为,反正哪里也不是终点,也没有盖棺定论,自己的能力还在随时提高,继续努力就好了,发现错误,能改进了,就能进步,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事实上,他们越是感觉糟糕时,就越是加速行动,去做更多的事情。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比较在乎自己是否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考试能否通过。老师很容易就会辨别出这些人来——他们是那些下课会问感兴趣但不会考到的问题的学生!
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相对的是僵固型思维模式,它的主要表现是学生更在乎自己看起来怎样,是否显得聪明,而不关心是否真的掌握了。相比进步,他们更在乎的是外界的标准,以及如何证明自己。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他们会避免挑战和冒险,免得显得自己不聪明;他们常说自己其实没怎么费劲,这样可以显得自己聪明;他们不肯付出太多努力,因为那样说明自己很笨;急于为错误辩解找借口;不愿寻求帮助,因为那意味着自己能力不足;对待挫败,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们认为反正能力是固定的有限的,所以不必努力。
实验表明,有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在奖惩激励下可能表现更好,但是,当有难度、有障碍和干扰时,他们会轻易放弃。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这时受到的影响则更少,他们更能继续努力,更能保持乐观。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抗挫力、韧性,并且他们也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能从克服困难中享受到更多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要对学生过程予以表扬,表扬他为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付出的努力,并侧重表扬可控因素,而不是环境或外界因素。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验表明:仅仅告诉学生,努力比基因遗传更重要,就导致了大脑的积极改变——更多关注具体行为,而不是结果。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教师具体描述,然后提问,引导学生来总结,并表达自己的感想。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这会鼓励他独立思考,也强化了他的自主感受——他并非因别人的评价而感觉好!这时得出的结论和经验,才真的是他自己的,他以后才会更好地去利用这些经验。(www.xing528.com)
当学生做得不够好时,我们怎样反馈?首先,要给事情归因——客观如实归因和积极归因。分析各种因素,内部的外部的、可控的不可控的,都有哪些。积极归因、归因再训练,把失败归于他们可以改变的、不稳定的原因,如不够努力,而不是源于能力不足这一不容易改变的因素。这样的归因,有助于改变习得性无助,让孩子学会对失败有建设性的反应。对于失败,要引导孩子去认为:只要继续加强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征服目标。研究表明,对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进行归因再训练,可有效帮助他们改进提高。由于他们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而教他们练习积极归因,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就可以将他们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学生已经很努力了,仍然表现不够出色,这时不要说,“只要尽力了就好”,这是否定学生的感受,有时也否定了我们的要求和标准;也不要继续夸努力了,这在孩子听起来是对他能力的侮辱。我们此时要聚焦于具体细节上的改进,比如改变策略、调整计划、增加练习时间、变化方式、降低难度……通过我们的反馈,让孩子对失败有一个健康的态度。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错误和失败,只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进步途中的脚印,是我们无法绕过去的。只要我们没有停止努力,我们就没有真的失败!我们的真正目标,不是眼下的表现和成绩,而是掌握、提高和进步。
我们为学生提供综合平衡的课程项目,以帮助每个孩子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通过实施品格教育计划和推出一系列常规的体育和艺术活动,发展全人教育体系,关注学生品格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尊重、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