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学校的课程往往受学校所在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比如上海有约十所开设国际课程的公立学校,除提供中外融合课程外,学校必须按有关规定开设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这四门国内普通高中的课程,学生还必须参加相关的学业水平测试,方能拿到高中毕业证。这就决定了这类学校必须有中国籍老师且占了大多数,不可能像民办学校那样“没有中国老师”。一般而言,这类学校中的外籍教师只负责教学任务,且以语言课程为主,而中国教师则承担着国内课程和学生常规管理如班主任工作。
在管理上,中教和外教一般是分开管理、相互协调。通常,所在的公立学校会任命一位国际部主任,外籍教师团队也会有一位负责人,通常称为外方学术校长或首席教师——这两人会共同商定国际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这一类公立学校,在初期由于人手和经验不足,往往会和第三方教育机构或教育集团合作,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团队、课外活动、升学指导、出国留学等方面形成互补。经过3~5年的运行磨合,如果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走上正轨,那么相关的教育机构会主动或被动地退出。特别是最近两三年,出于“公平性”的考虑,国家和各级省市对于公立学校举办国际班或开设国际课程,几乎不再予以审批,对于存在的已经开设国际班的公立学校,监管也日趋严格。
这类学校的师资管理存在几个普遍性的问题。
(1)中、外教的管理制度无法做到统一。比如某公立名校的国际部,由于分属不同的管理体系,外籍教师可以不坐班,有课就来,上完课就走,而中方员工必须从早到晚在学校管理学生。(www.xing528.com)
(2)中方教师群体也容易割裂为两个团体:公立学校有编制的教师群体和第三方机构聘用的教师群体。前者有较为完善的事业单位的社保、公积金和退休保障机制,而后者则相当于公司员工,按照企业标准——更有甚者,相关第三方机构没按照国家法定标准缴纳“五险一金”,而是按照较低的甚至最低的基数缴纳社保。很显然,这两个问题容易造成整个教师团队的“内部矛盾”,时间长了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甚至还会出现“群体性事件”(如集体辞职、罢课)。
(3)学生常规管理出现系统性的短板。由于这类学校的学生常规管理(比如督促守纪、违纪处理、家校沟通等)通常只由中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负责,外籍老师不参与且不愿意“扮黑脸”,所以较难形成严密系统的“统一战线”。此外,中西文化差异可能造成“拆台”的现象,导致对于学生成长指导不能“用同一把尺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