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打架斗殴历来是学校最头疼的难题之一,如何有效地防止学生在校园中打架斗殴真正考验着领导、教师的智力和能力。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首先要加强法制教育。守法必须懂法,懂法必先学法,在普及法律的同时,要把法制教育、礼仪教育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内规章制度结合起来,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塑造良好环境当然要加强理想品德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义的理想,正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只有学生的集体素质共同提高,会主动使用暴力的人才能减少。
此外,校方要与家长和派出所加强联系,主动配合对方的工作,所谓“三方拧成一股绳”,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要注意的是,这种协调和联系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事实,互通信息有无,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协调教育步骤,并不单纯是“事后”处理突发事件的被动手段。
一般来讲,中学生打架斗殴,初中比高中略多,从防范的角度来讲,重点是抓好七年级的起始学期。为什么正好是该时间点呢?一方面,孩子刚刚经历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过渡期的不适应一旦消退以后,会产生暂时的“安全感”,容易对自己放松要求;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一个团体里都有一个找到自身定位的问题,那么必然有个别性格比较激进的学生想在新集体里显示自己,使别人注意他、敬佩他甚至服从他,于是出风头、炫耀体力、以狂傲为荣的现象也就出现了。(www.xing528.com)
教师除了出色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平时对学生关怀和爱护,这是赢得学生和家长敬佩、感动以及大力支持的关键。在以德服人、身正为范的基础上,要专门对学生传授一些心理方面的技法,做好其心理建设。因为人的暴力行为并不是无来由的、不受大脑控制的,把精神控制好了,一方面在源头上可以阻断暴力行为的来源;另一方面,即使在暴力突发之后,平时有过心理建设的学生,也能更有准备地应对。
同学之间要杜绝刺激性言语,比如粗口和嘲讽对方的言语;还要杜绝刺激性的神态和手势,包括说话时手指对方(尤其是近距离对着面部),打招呼时拍对方头部,情绪激动时拉扯、推搡对方等。现实中不乏因一句话、一个动作刺激而引发的打架斗殴,教师必须教育学生遇到矛盾时切不能凭一时冲动,一旦发生争吵并有激化趋势时,不要急于辨明表面的是非,而应先脱离接触,再向校方反映;不要因小事或在同学中的面子争高低、论输赢,更不要长期锱铢必较、以牙还牙。若是一方动手,另一方应抱着保护自己的原则,“不愿伤人但也不让自己伤着”,在积极防御的同时尽快脱离接触,向校方反映和举报。
对于学生“小团体”,则要强调对一个集体的正常认同与“小圈子主义”“江湖气”是两码事。大家在一个班级里同窗,这本是一种概率和巧合,如果不同班级的人发生冲突,不应该出现本班人帮本班人对抗别班,或本年级帮本年级、本校帮本校这样的做法。打架本身已然不对了,而不顾是非曲直,看见谁和我关系最近就帮谁,这种对小团体、小圈子畸形的“认同”,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的“江湖气”。有这种思维的人,即便不打架,早晚也会给自己惹祸上身。在思想上解决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要从人类对“共同体的认同”这个高度来让学生从中学时期就认清何为正面的集体认同,何为负面的集体认同。虽然这是很大的挑战,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教育也是责无旁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