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市水务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在支撑应用、加强共享、提高水务管理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作风正、效率高”目标的实现。
1.利用信息化手段,基本实现了职责清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三定方案”职能规定,按照“业务产生信息、信息支撑业务”的思路,以核心业务流程梳理为主线,组织机关处室和部分局属单位,开展了水务业务与信息资源编目工作,明确了机关处室业务种类、流程、节点、产生的信息以及内、外部协同关系。编制了北京市水务局《业务目录》、《信息资源目录》和《共享服务目录》。共梳理业务事项140项,一级子项352项,工作流程节点达1155个,产生政务信息2063类,基础信息5441种,确定市水务局面向公众、政府有关部门共享信息分别为343种和580种。为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奠定了基础。
建立了基础数据传输工作机制和数据交换规范,明确水务基础信息采集、传输和使用职责,已有8个单位的10类实时数据传输至北京市水务局中心数据库。
2.信息化为“情况明”、“数字准”提供了技术手段
水务工作涉及面广,工作情况复杂,需要综合各方面信息才能做到“情况明”。
改造河湖水质自动监测站6处,新建3处,建成了城市河湖水质自动监测体系,提高了水环境预警保障能力。新建供水管网水质、水压自动监测点5处;清河、卢沟桥、吴家村、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4处,整合4座污水处理厂监测站点数据,实现对现有8座污水处理厂出水自动化监控。完善水务局决策信息服务系统,已接入北京市水务局信息平台和北京市市长决策平台,集成各类实时监测和上报信息87类,包括11个出入境水文站、17座大中型水库、3个应急水源地、9座自来水厂的监测信息。整合视频监控57路;建成基于台风云图的雨情分析预警系统。自来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利用世行贷款采购的3辆管道电视检查车、1辆联合疏通车和1台探地雷达已投入使用,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已于2006年底招标建设。这些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为达到“情况明”要求提供了技术手段。
为实现“日清月结”的水资源管理目标,“北京市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一期工程”也于2006年底批准建设。
3.信息化为“作风正”提供了新的监察手段
网上审批等电子政务系统均增设了时限提醒和行政监督功能,提高了行政许可的透明度。北京市水务局负责的40项行政许可事项100%实现了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网上公示。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过程、办理结果等状态信息实时受到局监察处和市监察局的监督。2006年网上办理行政许可529项,占北京市水务局受理总数的100%,其中:21项行政许可事项经局监察处的网上催办后,100%按时办结,无一项受到市监察局的督办。在外网网站设立了领导信箱、监督举报信箱、咨询信箱,公众可以通过与北京市水务局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全年共受理各类网上信件901件,全部及时办理、及时回复。
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改版外网网站,加强政务公开和政民互动,向公众提供雨情、水情、水价等信息服务300多项,达3000多条。增设在线视频、水务报刊、普法教育、节水论坛等专门栏目,搭建了政民互动交流的网上平台。外网网站年访问量超过180万人次。
4.信息化为“效率高”提供了技术条件
水务骨干网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利用政务专网,与自来水集团、南水北调办公室互联互通;租用2M专线,与市政工程处、水科所等单位实现宽带连接,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
分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官厅水库分中心基本建成,郊区县14个分中心11个基本建成。实现了信息自动采集、远程图像监视、业务管理信息化以及异地会商、指挥调度等功能。“北京市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调度中心”建成,实现了“通信监管中心、信息交换中心、指挥调度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的建设目标,获“2006信息化北京十大应用成果”入围奖。“横向联动、上下互动”的信息化格局基本形成,大大提高了各级水务管理部门指挥决策和快速反应能力。(www.xing528.com)
北京市水务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发挥了巨大效益。2006年网上办理公文4757件,其中收文3859件、发文898件,占该局公文办理总数的98%;发布水务新闻、工作通知等信息2000余条;短信平台月均发送短信11000条。该系统已成为该局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5.信息化建设管理维护水平得到了提高
水务信息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水务局部分局属单位和区县水务局设立了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了主管领导,强化了信息化管理,在水务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务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市信息办的充分肯定。在2006年全市信息化工作考核评比中,北京市水务局获得多项奖励。
总结2006年水务信息化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长期坚持:
(1)领导重视是关键。信息化需要各方面支持和配合,领导的重视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是信息化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在重要系统的建设中,北京市水务局领导班子经常听取汇报,焦志忠局长多次亲自修改完善方案。
(2)思路明确是基础。北京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从2003年实施《信息化建设三年计划》开始的,2005年又编制完成了《北京市水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纲要》,组织区县水务局和局属单位编制了专门规划,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明确了水务信息化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从源头上避免了重复建设,优化了资源配置,避免信息孤岛,保证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3)体制机制是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了水务局负责规划、领导,北京市水务局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局属单位和区县水务局分工负责的水务信息化工作格局,保障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信息系统的长效运行。
面对水务发展的新形势,水务信息化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水务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虽然北京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调度中心和一批分中心纷纷建成投入使用,但是还有永定河、北运河等重要分中心尚未开始建设。已经建成的分中心在功能上还没有做到上下匹配。一些重要监测站点的自动化水平较低。
(2)符合信息化要求的业务工作流程尚未完全建立。信息化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流程。而目前沿用的还是传统工作模式,建成的业务系统还只是传统工作模式的电子化,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工作机制和流程的再造还没有开展,信息系统的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信息化运行管理和使用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重要业务系统,但没有专门运行管理机构和人员。要以水务信息化带动水务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保障信息化人员和资金投入。部分业务系统使用效率不高,个别业务系统甚至成为摆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人员不熟悉业务工作,致使业务需求分析工作不深入,功能设置不合理;另一方面是部分使用人员习惯于传统工作模式,不能主动接受信息化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