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邢台市平原区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邢台市平原区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邢台市平原第四系含水层,由于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沉积环境及新构造运动等因素控制,含水岩层在不同深度的分布形态和发育程度,均存在着差异,并导致了它们的水力性质、水化学、渗透性、赋水性及地下水动态等水文地质条件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以第四纪沉积物为基础,以水文地质条件为依据,将河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系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含水层组。第一含水组为潜水。第四含水组为深部承压水。

邢台市平原区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邢台市平原第四系含水层,由于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沉积环境及新构造运动等因素控制,含水岩层在不同深度的分布形态和发育程度,均存在着差异,并导致了它们的水力性质、水化学、渗透性、赋水性及地下水动态等水文地质条件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以第四纪沉积物为基础,以水文地质条件为依据,将河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系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含水层组。

第一含水组为潜水。底板埋深为40~60m,局部沿小漳河古道有埋深为60~70m的条带。滏东区有咸水分布区,浅层淡水系漂浮在咸水层上的淡水体,它的分布受南西—北东向的古河道控制,清凉江、索泸河、卫运河沿线地带,含水层以细砂为主、松散质均、透水性好,底板最大埋深达60m,富水性为2.5~10m3/(h·m),其余地区浅层淡水底板埋深较小,含水层以粉砂、粉细砂为主,除少数岛状富水区单位出水量达2.5~5m3/(h·m),其余大部分地区小于2.5m3/(h·m)。宁晋东部水位埋深为20m左右,南宫、清河西南部,临西及威县的东南部水位埋深为10~20m,其余地区水位埋深为2~7m,水位年变幅一般在1~3m,局部地区小于1m,地下水动态类型为降水入渗补给—蒸发、开采型。该区由于物质来源、成因类型不同,加之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气候等的影响,水化学类型复杂,多呈孤岛、条带状零星分布,矿化度一般在1~3g/L,部分为3~5g/L,局部大于5g/L。浅层淡水和下伏咸水之间多没有严格的隔水层,它直接接受降水补给及地表水体渗透补给,在河道带影响范围内,淡水体靠其渗透压力和淡化作用,使其嵌入咸水层中。在远离河道带,浅层淡水呈漂浮状于咸水层上,厚度较小,故浅层淡水呈波状与咸水接触,且接触面随季节变化而稍有变化。

第二含水组为潜水—承压水。按其岩性和沉积特征,可分为两个亚组,第一亚组底界面为100~180m,主要是咸水分布段,局部有薄层淡水是和第一含水层组连在一起的。咸水底界由西向东加深,基本与该亚组底界一致,只有在咸水区的西北部,宁晋县东汪、艾辛庄,新河县王府一带有咸水、淡水、微咸水、深层淡水交替接触的现象,咸水的最大深度达240~260m,形成独特的咸水凹槽。第二亚组为咸水层下的承压淡水。含水层岩性为:平乡县高阜镇、巨鹿县城到南宫市杜村、大屯以西为中细砂,以东分布为粉细砂,含水层厚度在巨鹿、广宗一带有环形沉积规律,沉积厚度为10~20m,新河县南部、南宫市中部以及东南部、临西县东部、清河县西部及北部亦为10~20m,清河县东部小于10m,其余均大于20m,富水性在南宫市东南部,清河县大部地区小于2.5m3/(h·m),宁晋县司马、四芝兰、百尺口一带在15m3/(h·m)以上,其余地区为2.5~10m3/(h·m)。

第三含水组为承压淡水。自滏阳河—老沙河、索泸河一带地板埋深为340~380m,含水层为亚砂土、中细砂,厚度一般为20~40m,除宁晋、新河两县富水性较好外,其余多在5~10m3/(h·m),只在巨鹿县苏家营、王虎寨、张家町一带富水性小于5m3/(h·m),清凉江—索泸河以东地板埋深为370~420m,南宫市段芦头—威县白果树一带,以及清河县南部、临西县老官寨—尖冢地带富水性为2.5~5m3/(h·m),其余为5~10m3/(h·m),宁晋、新河两县水位埋深在28m左右,矿化度小于2g/L,其余地区水位埋深为30~60m,最大埋深为73.8m(南宫),平均水位埋深为39m,水位年变幅为3~6m,矿化度一般小于1g/L。(www.xing528.com)

第四含水组为深部承压水。含水层以中细砂及细砂为主,系厚层黏土、亚黏土与含水砂层交替沉积,风化与胶结程度较高,渗透性及赋水性均较弱。由于上覆层及含水层之间为厚层黏土,又远离补给区,故侧向径流补给微弱。滏东区底板埋深为520~580m,单井出水量一般为5~10m3/(h·m)。含水层厚一般在20~40m。

在地下水未被大量开采的情况下,山前平原第一、第二含水层组,中部平原咸水体较薄的第一、第二含水层组,浅层淡水发育地区的第一含水层组以及冲积扇顶部的第二、第三含水层组的多年水位动态变化基本上与降水过程有同步变化趋势,属于降水入渗补给—蒸发径流排泄型;其他地区的第二、第三、第四含水层组则以径流补给—顶托排泄与径流排泄型为主。

在地下水被大量开采情况下,山前平原的第一、第二含水层组与东部平原含水层组的多年动态变化基本与降水过程同步,属于降水入渗—径流开采型;其他区域的第二、第三、第四含水层组的多年水位动态,基本呈波状逐年下降趋势,动态类型属于径流越流补给—开采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