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大面积过量开采地下水,对水量、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发了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降落漏斗快速扩展、含水层疏干、泉水断流、地面沉降、咸水底界面下移等水危机和环境问题。
2.1 对水质的影响
地下水环境问题,是指引起环境问题的地下水质的形成,既受原生环境的影响,又受次生环境的影响,此类问题在邢台市平原区主要是高氟水。
根据对饮用水调查资料分析,除邢台市滏西平原以西外,其余各县均有点状、片状或带状的氟病区,清河、临西两县全在氟病区内。据调查了解,邢台市存在两种高氟水,一种是高氟浅水,分布在滏西平原、滹滏平原及黑龙港平原西部等局部浅层地下水中,这种高氟浅水通过打井改水可以得到解决。另一种是高氟深水层,主要分布在清河、临西一带,深层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高于浅层地下水中含量。
采用1991~2003年地下水监测资料,对平原区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进行分析,黑龙港区氟化物呈增长趋势,图1是邢台市平原区大堤站地下水氟化物变化趋势图。
图1 邢台市平原区大堤站地下水氟化物变化趋势图
2.2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由于过量的开采第四系松散地层中的地下水而引起的。当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时,含水层的承压水位明显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随着承压水头的不断下降,改变了地下水压力、开采含水层和含水层上下滞水层的应力状况,造成了黏性土层的不断密结而大量压缩。黏性土层和砂层因承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的密结和压密,反映在地面上就是地面沉降。深层地下水漏斗区覆盖整个滏东平原,中心水位年平均下降速率为2.71m/a。
邢台市平原区已形成以南宫为中心的地面沉降带,与深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中心一致。1958~1988年南宫市累计沉降量为600mm,其沉降速率大于20mm/a。
2.3 泉水断流(www.xing528.com)
区内较为著名的泉有百泉和达活泉。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对泉域及泉水流量都产生影响。各泉的断流情况如下。
百泉泉群:位于邢台市东南4km处,出露面积为7~16km2,多年平均流量为4.41m3/s(1962~1986年)。1982年6月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断流。尔后时断时续,流量较小。这期间的断流时间为1986年5月至1990年,1991年由于朱庄水库放水百泉复流,但流量极小;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继续断流,1995年底朱庄水库放水和“96.8”暴雨发生,泉水再次复流;1998年断流至今。
达活泉泉群:位于邢台市西北达活泉内,多年平均流量为0.87m3/s(1962~1980年)。有记载以来曾3次枯竭,干枯时间短者连续8年,长者达114年之久。自1981年再次干枯,至今尚未恢复自流。
2.4 咸水底界面下移
邢台市黑龙港区和滹滏区内局部地区有咸水或微咸水分布,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5.0m,属于浅层咸水。在垂直方向上,咸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的第一和第二含水层组,咸水底界由西向东逐渐加深,下伏为深层淡水,上覆有浅薄层淡水或无淡水覆盖。
邢台市微咸水、咸水分布情况为:滏阳河以东的平原区和滹滏平原的东部。新河县全部、巨鹿和广宗几乎各乡镇都是微咸水(或咸水)分布;宁晋县的东部乡镇有微咸水分布;平乡县部分乡镇有微咸水分布;威县各乡镇大都是咸淡混杂,以微咸水分布为主;临西县西部有微咸水分布;其他各乡镇有零星微咸水分布。清河县、南宫市咸淡水混合交错分布,遍布各乡镇。
由于深、浅层水位差的加大,造成咸水底界面下移,平均每10年下移5m左右。其结果使淡水储存条件受到影响,含水层结构受到破坏,形成该区水资源的恶性循环。
2.5 生态环境恶化
1978年以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已形成大面积的含水层疏干区,直接影响该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由于水资源匮乏,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黑龙港平原区的北沙河、索卢河、冀南支渠三条河流多年河干,已失去河道作用。目前,局部地区超采的地下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支撑经济发展的,这种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水愈少,生态环境愈差。平原区大部分河流常年断流,生态环境用水得不到补充,使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河流长期干涸,长期下去会导致该区出现荒漠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