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提供的古生物、岩相组、重矿物、古地磁、海相层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可知,河北平原第四系含水层组中咸水的形成是平原区第四纪时期的古气候条件、古地理地质环境及海侵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河北平原第四纪的古气候有过多次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有过两次间冰期,气候炎热、湿润,氧化作用强,形成了以红色为主夹杂灰绿色的地层,多铁锰结核。晚更新世气候转为干旱,形成了以黄褐色为主的地层,多钙质结核。同时,地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湖泊萎缩,并有石膏、芒硝矿体生成。全新世气候又转为温暖、湿凉。总的看来,河北平原第四纪晚更新世以干旱为主的古气候条件导致了地下水中盐分的积聚与浓缩,是咸水形成的主要外因。
由沉积物的岩相分析可知,河北中、东部平原区第四系河流相和湖沼相沉积相当发育,形成了一套以冲积为主夹有湖沼相沉积的堆积物,反映了当时的平原是以河流、湖泊、沼泽为主的古地理环境。其中,更新世早期湖泊最为发育,形成了南北两个最大的湖盆,邢台市的宁晋、新河、南宫、巨鹿与邯郸市的鸡泽、肥乡一带就处于南部大湖盆。更新世中期至晚期湖泊开始退化,范围变小,湖水变浅,并逐渐分割成若干个小型湖盆,位置与现今的湖泊、洼地基本相同,例如邢台市的大陆泽、宁晋泊以及周边市区的永年洼、衡水湖、白洋淀等。这些封闭、半封闭的湖沼洼地为盐分的汇集、浓缩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因此,平原的古地理环境和古水文地质条件是咸水形成的内在因素。(www.xing528.com)
邢台市咸水为陆相成因,是第四纪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和古地理环境、古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底构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后三种因素对咸水的发育、生成、分布、矿化程度、水化学类型等起着控制作用。因此认为,陆相成因咸水是由于地下水中的盐分长期积聚、浓缩、矿化的结果。邢台市宁晋泊等古洼地的咸水主要形成于早更新世,此期内陆相咸水的矿化程度较低,一般为2~3g/L。进入中更新世,咸水的发育规模逐渐扩大,咸水边界已达邢台市的平乡、巨鹿一带。到晚更新世,咸水最为发育,波及范围最广,并继续向西发展,咸水发育的深度为40~100m,矿化程度较高,一般为3~5g/L,局部可大于10g/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