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常规净水技术
面对水源水质变化,常规饮用水处理技术已显得力不从心。国内外的实验研究和实际生产结果表明,受污染水源经过常规的混凝、沉淀及过滤工艺只能去除水中20%~30%的有机物。且由于溶解性有机物存在,不利于破坏胶体的稳定性,而使常规工艺对原水浊度去除效果也明显下降(仅为50%~60%)。用增加混凝剂投放量的方式来改善处理效果,不仅使水处理成本上升,而且可能使水中金属离子浓度增加,也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地表水源中普遍存在的氨氮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5]。目前国内大多数水厂采用折点氯化的方法来控制出厂水中氨氮浓度,以获得必要的活性余氯,但由此产生的大量有机卤代物又导致水质毒理学安全性下降。
为了去除饮用水中的污染物质,尤其是有机污染物和氮类污染物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水处理研究人员研究出许多净水处理新技术。
3.2 微污染水深度净水技术
目前微污染水深度净水技术主要有臭氧氧化预处理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臭氧—活性炭联用技术、膜分离技术、光化学氧化技术、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氧化技术等。(www.xing528.com)
尽管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和生物活性炭等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对于控制饮用水污染和提高水质都发挥了较好作用,但这些处理技术也有它们的局限性。
活性炭吸附对饮用水中有机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去除作用,但活性炭价格比较贵,因而影响了它在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另外,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去除作用受其自身吸附特性和吸附容量的限制,不能保证对所有的有机化合物有稳定的和长久的去除效果。生长有细菌的细小活性炭颗粒会在水力的冲刷下,流入最后的氯化处理时,由于附着在活性炭颗粒上的细菌聚体比单个的细菌细胞对消毒剂有更大的抗性,一般的氯化消毒难以杀灭这些细菌。
活性炭对低分子极性强的有机物和大分子有机物不能吸附,其再生和更换,给水处理的操作管理带来不便。
尽管臭氧通过其较强的氧化能力,可以破坏一些有机物的结构,达到消除一些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但它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中间污染物。也有部分有机物是不易被氧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