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端节赛马传承网络在运作的过程中,异质行动者相互间存在着异议现象。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成功建立一套利益整合机制来排除异议,有助于提升每个行动者的能动性,从而保障网络稳定运行。
(一)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拓宽代表性传承人来源范围
目前水族村寨绝大多数中青年外出务工,水族端节赛马正面临着严重的传承断链危机。“出去打工的人太多了,就是因为形成不了旅游,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肯定是留不住人啊。所以90%的中青年都出去外面打工,然后还有十多岁的都去读书了,那么寨子里面就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了。”[64]我们由以上口述资料可见,水族村寨存在着大量中青年人口流失的现象,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无疑使地方学校的学生成为水族端节习俗传承的主要载体。三都县委、县政府把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考核学校的一个重要指标,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组织编写了《水族文化进校园小读本》《水语水书十课时》等校园小读本,弥补了水书文化传统师徒授受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民族文化在校园得到开发利用、繁荣发展。此外,三都县“非遗”中心通过与地方学校、代表性传承人、赛马群体、政策法规等行动者沟通交流后,所有行动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从而拓宽水族端节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来源范围。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2002)文件的精神,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地方学校在开展“水族文化进课堂”上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为水族端节习俗在校园传承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一方面,三都县几乎所有的学校如三都县的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三洞中学、中和小学、塘州中学、三都民族中学等都把水书习俗以校本课程的方式纳入教学活动中成为一门必修课,制订了具体教学计划和评价考核体系,并结合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综合实践活动等加以实施;另一方面,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目标责任书,安排水族端节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必须积极进校园传授2次以上,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此外,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地方学校鼓励和支持水族习俗民间艺人进校园传授。
(二)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村寨,借以挽留中青年赛马群体
由于水族村寨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为游客提供较好的住、食、行、游、购、娱等整套旅游服务,也直接制约着水族传统习俗的商业开发,因而无法为赛马群体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他们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因此,如何挽留中青年人成为水族村寨旅游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三都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形势下,早已纳入三都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范围的七个重点端坡以及周边村寨被列入民族传统村寨的规划与保护重点,要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基于此背景,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水族端节习俗保护传承及发展规划,把重点端坡以及周边村寨被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人文观赏、餐饮美食、民宿民居、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民族旅游村寨,从而征召动员代表性传承人、赛马群体、水族村寨、赛马产业、政策法规等行动者,加快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挽留中青年群体。
近年来,在三都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非遗”中心等部门加大对非遗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商业开发,使之成为三都文化扶贫和文化振兴的新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水族妇女传统刺绣技艺,大力发展水族马尾绣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成立了中和镇杨柳马尾绣协会等2个马尾绣协会,板告村马尾绣传习所等6个传习所,培养马尾绣绣娘2万余人,制作能手3 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约500人,绣娘每年人均年增收5 000元以上。同时,搭建非遗陈列馆、非遗体验中心、非遗一条街、马尾绣小镇、非遗扶贫工坊等水族非遗主题展示和销售平台,以扩大社会关注度。组建以马尾绣为主的多元化非遗项目联合研发团队,将水族马尾绣、水书习俗等多项非遗技艺人才聚集一起,共同研发文创产品。推进了中和马尾绣小镇、万户水寨A区的非遗文创产品一条街建设,聚集形成文创生产加工的主要基地。利用民间资本,引导水族非遗体验中心和韦桃花马尾绣展示厅、宋水仙家庭博物馆升级改造建设,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于2016年8月建成开馆,使之成为三都县及其他水族地区水族文化的宣传展示综合体,成为水族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及休闲旅游景点。
水族村寨在人类行动者相互作用下,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赛马群体在空闲时间可以从事非遗创意产品的开发制作,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尽管收入不高,但也能留住部分人群不外出务工,使水族端节习俗(赛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传承。
(三)重点开发民族传统节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三都县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水族风采为主线,积极创作、拍摄了一批以水族文化元素为题材的文化作品,水族非遗题材电影纪录片《过端》《绣》分别荣获第三届加拿大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十佳作品奖,扩大了水族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深度融合端文化、霞文化、卯文化、苏宁喜文化和水书习俗、马尾绣、水族剪纸等民族文化元素,创作编排水族歌舞《远古走来的贵族》《水家人》《凤羽人家》《水歌大地》《多彩水乡》等剧目,成功拍摄了《姑鲁之恋》《山那边有匹马》《风流草》《过海的水书》《水族魂1944》《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等水族题材影片,还拍摄了大型人文纪录片《黔之南》《乐游天下》《黔南水乡好花正红》分别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9套音乐频道播出,打造的原生态歌曲《九阡酒比蜜甜》参加广播电视总台“我要上春晚”及“回声嘹亮”栏目录制,扩大了三都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推广。(www.xing528.com)
三都县围绕传统节日(端节、卯节等)文化内涵,挖掘水族文化瑰宝,不断探索和创新办节模式,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精心谋划,努力打造一个“端·卯”文化旅游节,依托极具特色的两个节庆“端”“卯”为核心,衍生出若干系列活动。激活传统水族节庆,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形成极具张力的“水家狂欢节”,从而将特色节庆活动常态化、体验化。
把水族端文化重点打造成为一年一度“水族传统文化活动月”。水族端节的节日内容逐渐呈现丰富多彩,是向世人展示水族马尾绣、水书、赛马、水歌、斗角舞、银饰等水族文化精髓的重要平台,充分体现了水族村寨的风情习俗,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媒体、嘉宾、游客等共同享受一场特色浓郁的水族文化盛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民间举办”的方式,使水族端节达到了民众增收创收的目的,成为培育和拉动水族村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都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体育中心李合成主任对端节开发与民族赛马的发展思路极为明确,以民族品牌助力经济发展。他说:
如果端节举办了比赛,春节又举办一次,春节的赛马规模肯定会小一点,这就会有局限性。所以一定要借助端节的品牌,举办全国性的赛事。如果不借助端节的品牌,推广不了,是走不远的。另外,借助运营公司来办又是另外一条路线了,运营公司来做的话,每个月、每个星期都会有赛事,估计这样会更好一点。如果这个赛马在国家层面能够开放试点,像海南,已经开放了试点,那就更好了。如果要发展三都马业,光靠端节一次全国性的赛马来推广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靠专业的运营团队来运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运营起来之后,可能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一场或者几场赛事,这样才能带动地方经济。所以一定要走第三方运营这条线,政策、场地等基础条件都提供给你,你就来负责运营,怎么投资、怎么策划那就是你们专业的事。要把端节和赛马整合起来,只能引进专业的团队来整合,如果让三都的马术协会来承包,更是做不起来。他们来参赛可以,拿奖金可以,如果他自己来组织这个赛马,他们是组织不了。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去哪里拿这个钱来发奖金,如果靠收门票根本不现实,如果还要政府来投资,政府肯定不愿意干这些事,基础设施已经弄好了,你们怎样组织,政府不管,不给政府增添财政负担,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才是政府想要的。所以现在三都赛马唯一的出路就是“赛事化”,外包出去,找运营团队来运营。先不谈什么利润,只要有团队来了,什么都可以谈,可以给你免租金,免十年、二十年都可以,但前提是你要先投一些钱进来,帮我先把这个项目弄起来,这是以后三都赛马发展的最好的路线。
三都县于2004年建成了占地23 000平方米,跑道长500米、宽15米的民族体育赛马城,并被省民宗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赛马基地”,2005年成功注册了“中国西部赛马城”商标。2013年于8月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行文命名三都县为“中国赛马之乡”。赛马城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先后举办了20余次大型赛马活动,特别是2009—2014年水族端节期间连续成功举办了全国赛马邀请大赛,吸引了来自北京、云南、浙江、沈阳、湖北等地赛马职业俱乐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州级等新闻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多年持续举办全国赛马邀请赛,赛马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赛事的水平不断提高,发挥的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在每年水族端节期间,形成了在县城举办全国赛马邀请赛,在重点乡镇县乡联合举办赛马活动,在村寨村自己举办赛马活动,一般节庆日由赛马协会举办赛马活动的格局。打造成了活动时间长(近49天)、涉及地域广(涉及17个乡镇、126个村)、比赛场次多(41场)、观众氛围浓(约有40多万人次参与)的端文化经济。在端节活动中,以赛马活动为重点,同时举办了斗牛、文艺表演、水歌对唱、马尾绣技能展示、水书书画展示等活动,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三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活动让群众看到效益,充分激发三都赛马群体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成为培育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实施“保护与开发并存”的做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和城镇化浪潮的卷起,水族村寨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空心化”现象。虽然仍有部分赛马群体留守村寨,但绝大部分都是长时间外出务工。大部分是请半个月左右的假回来过端,过完节以后,各自再回到工作岗位,在日常生活中鲜有赛马的训练。就留守村寨的赛马群体而言,赛马已经沦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或工具。这也导致了现在端节赛马出现严重安全事故的概率大大提升。每年端节都有严重摔马事故,这就使得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赛马,无疑对水族的民族赛马的传承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对于水族端节赛马即民间赛马而言,不能一味地追求竞技性,否则就会失去水族赛马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水族端节赛马也的活态传承也无从谈起。三都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体育中心主任李合成说:
2015年那次全国赛马邀请赛,三都县请省里面的老师来给我们当评委,比赛按国际速度赛马规则来进行,我说这样比下去不行,这样群众会有意见的,结果两枪就完了,观众花十块钱进来看比赛,还没有看清楚就完了,这和平常的端坡跑马区别太大了,群众肯定接受不了,后来就真的出问题了,应该要结合水族民间跑马的风俗来进行,起码要有一个上午的比赛,不能像竞技赛马那样,决赛那一天就发两枪一上午的比赛就结束了,用时不到十分钟,这样群众意见会很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