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山地民族传统马术调查与研究结果

贵州山地民族传统马术调查与研究结果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端节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谱系[46]水族端节是按宗族关系和同一宗族村寨举行活动的,同一村寨的成员多为有血缘关系的同一姓氏宗族关系,水族端节古有九批,现有七批,分批过端、不同批次过端的习俗由古至今略有差异,因此端节的节日习俗以宗族为传承人团体,在宗族内部集体传承,各地端节习俗传承谱系如图5-2至图5-7所示。

贵州山地民族传统马术调查与研究结果

(一)端节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谱系[46]

水族端节是按宗族关系和同一宗族村寨举行活动的,同一村寨的成员多为有血缘关系的同一姓氏宗族关系,水族端节古有九批,现有七批,分批过端、不同批次过端的习俗由古至今略有差异,因此端节的节日习俗以宗族为传承人团体,在宗族内部集体传承,各地端节习俗传承谱系如图5-2至图5-7所示。

图5-2 三洞古城村端节习俗传承谱系

图5-3 塘州拉海村端节习俗传承谱系

图5-4 大河镇苗草村(原从安塘灯光迁入)端节习俗传承人谱系

图5-5 廷牌同心村端节习俗传承谱系

图5-6 水龙乡拉佑村端节传承人谱系 (www.xing528.com)

图5-7 大河镇苗草村端节习俗传承谱系

2006年5月,水族端节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鼓励和支持民间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活动,2007年5月文化部开展了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水族端节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也正式拉开帷幕。代表性传承人是指“那些全面、充分地掌握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技艺和技能,被社会公认至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群体公认的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47],他们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引领性的作用和影响。

端节作为民间习俗,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水族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等的集中展示和传承文化空间,是各种水族习俗活动展示的大舞台。因此,这些传承人多半是带有专项技术的,如每年负责端节祭祀活动的大多是宗族或村寨的寨老,同时他们又是水书先生,主持相关活动,其传承技艺往往是水书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而水歌对唱的歌手多半传承的是水歌,马尾绣传承人传承的是马尾绣技艺。而作为水族端节重要活动的赛马习俗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传承人制度,基本上还是家庭或村寨里的上一辈带下一辈的模式。这样的传承方式大多是民间师徒传承方式(含父子传承),一代代地延续着水族端节习俗活动的某项技艺。

虽然三都非遗中心还没有把端节赛马习俗纳入非遗传承人体系,但是水族端节习俗的传承人体系已经建成。骑手都要依赖端节这一大型民族节庆平台来展现,所以说,端节习俗传承人的建立很好地保护了这个平台,也保护了骑手乃至整个端节赛马群体。代表性传承人直接由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行政管理,并安排每年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因而代表性传承人在行动者网络中主要起到传承和宣传水族端节习俗的作用。首先,代表性传承人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培养后继人才;其次,代表性传承人在地方学校开展水族端节习俗传承活动,为学生树立弘扬水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最后,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的宣传展示活动,旨在加深社会对水族端节习俗的认知和提高全民参与端节习俗传承保护的意识。

(二)骑手

赛马是端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水族端节最核心的民族文化。养马、骑马、赛马是水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习俗,赛马则是水族人民最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每遇民族节日,水族村寨都会自发组织赛马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场面气势是为壮观。水族端节自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名声大噪。在商业浪潮的影响下,水族各界逐渐意识到跑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经济价值。2004年,三都县在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成了占地23 000平方米,跑道长500米、宽15米的民族体育赛马城,并被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体育局、贵州教育厅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赛马基地”,2005年成功注册了“中国西部赛马城”商标。赛马城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先后举办了20余次大型赛马活动。2013年8月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行文命名三都县为“中国赛马之乡”。特别是2009—2014年水族端节期间连续成功举办了全国赛马邀请大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云南、浙江、沈阳、湖北等省市和贵州省内赛马职业俱乐部优秀马匹参加比赛。水族端节跑马群体的一些个体开始意识到民族赛马的经济价值,三都本地养马场应运而生,一些马主开始转向饲养职业的赛马,接入了河北、内蒙古、辽宁的赛马市场,从而实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标。正因为水族端节赛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骑手,2005—2010年,就有潘吉甫、陆红瑶、陆金船、杨成品、杨秀起、潘仕践(女)、石红亮、蒙胜铁、石国族、石国晚、吴长旺等11名优秀骑手分别被北京京华兴马业俱乐部、昆明石林哈世则赛马俱乐部、吉林三利马术俱乐部选中加入这些俱乐部,成为职业骑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水族民间骑手很少的一部分,据赛马协会主席石久迁表述,三都县民间活跃的骑手有上百人之多,从2006年端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到2017年,十余年间陆续向外输出了不下50名骑手,成为当地政府重点支持的就业渠道,为三都脱贫攻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来看,由于三都每年的跑马赛事太少,大部分骑手迫于经济压力,早已外出到沿海城市务工,这就导致了水族村寨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出现了严重的传承断链危机。但令人欣慰的是,在三都非遗中心和三都赛马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现在三都水族赛事逐渐增多(几乎每月都有),很多在外地马术俱乐部打工的骑手返乡从事水族赛马活动,从养马、马匹交易、骑手培训、骑技展演等方面形成了一个以骑手为核心的动态赛马系统。

(三)游客

游客是水族端节跑马主要的受众群体,也是水族端节跑马传承网络中的重要人群。游客主要包括高校教师、民族文化爱好者、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政府官员、摄影者、旅游者。高校教师主要是体育类的教师和民族学人类学以及旅游等相关专业的教师;民族文化爱好者主要是以黔东南州的三都县、雷山县、榕江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等地区为主的水族民俗文化爱好者;专家学者主要是来自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群体,他们把水族村寨作为长期的田野点,对水族端节习俗展开长期的调查研究,从而发表或出版与水族端节跑马及其相关的论述;新闻媒体包括国家级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三都县人民政府宣传部和非遗中心通过与上述重要媒体相互合作,以达到宣传水族端节习俗的效果或提高水族端节赛马的曝光率;政府官员是指到三都县开展有关工作时,到水族村寨过端节、看赛马的政府相关人员,这有利于激发水族村寨中传承水族端节跑马的积极性;摄影者是指专门爱好摄影的人群,水族端节跑马是一种十分热闹的综合性活动,再加上端坡的秀美风光,以及当地人淳朴的生活习俗,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摄影者过来拍照取景,并通过个人网站、QQ空间、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平台展示水族端节跑马;旅游者是指专门旅游的群体,由相关旅游公司组织游客参与式体验端节习俗,并观看水族端节跑马,由此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高校教师、民俗爱好者、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政府官员等要想去水族村寨学习或欣赏水族端节跑马,往往都需要得到三都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的帮助,从而与代表性传承人、水族村寨建立起良好的人脉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宣传水族端节赛马活动,是吸引游客到水族地区旅游观光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不断地搜集整理图片视频,编辑文字,制作成突出赛马的水族端节习俗宣传作品,并将其放置在中共三都县委宣传部打造的网络宣传平台,比如对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和省部级主流媒体,从而起到提高水族端节赛马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潜在游客的注意力的目的。游客在网络中主要起到促进其他异质行动者相互合作的动力来源的作用,通过亲身体验式的参与水族端节习俗,并欣赏以端坡跑马为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以及体验当地生活习俗和欣赏自然风光,进一步实现水族端节习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水族村寨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