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各地的赛马运动,一般分为两个项目:一为“大跑赛马”,主要比速度;一为“小跑赛马”,主要较量耐力,看马蹄跑得是否整齐,跑姿是否刚健稳重,骑手坐姿是否轻松自如。银子洞壁画中的骑马图与“小跑赛马”极为相似。
黔东南各地民间的赛马活动,一般在民族节日举行。或专赛马,或兼赛马,各地情况不一。民国《麻江县志》卷五“风俗”记载:“正月至十五六日始集合,从屯上龙井之河沙坝至此。四牌六甲之青年男女,皆盛装而来。四方来观者亦云集。吹笙者在场中,女队围场周缓步踏歌,适合音韵,左右旋转,步骤整齐,旁有马队赛跑。如是五日,极一时之盛。”麻江居民多喜饲马,并以毛色和产地给马命名,有称“早牛”“铁青”“塘河”“雪白”等等。赛马时,赛场彩旗飘扬,芦笙齐鸣。各族人民相约盛装观赛,呐喊助威。参赛骏马,装扮一新,马颈系铜铃,马头扎刺绣花球。赛前,先由数名德高望重的老骑手开道,定好赛程。比赛信号一发,骑手们便飞身上马,向前奔驰,谁先到达终点,即为胜利。赛程一般在1 000米~2 000米。胜者披红戴花,捧着奖品,向观众致意,胜马也由此而身价倍增。
黄平赛马,跑道终点处多为坡度30度左右的陡坡,只有脚力极好的马,才能率先到达终点。“四月八”飞云洞集会、谷陇九月芦笙会、重安江五月二十六日和九月二十六日的庙会等,都有盛大的赛马活动,观者盈万。雷山赛马,跑道有专用的,也有利用大路进行的。一般长1 000米,赛程末段选取30度斜坡,以考验马和骑手的后劲与耐力。镇远赛马,盛行于报京、涌溪等苗族聚居地区。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吃新节等节日,苗族群众都要举行赛马大会。凯里赛马,根据各地赛道长短,以3~5匹编为一个赛组,多次循环较量,方决出胜负。
1945年,为庆祝抗日胜利,天柱县在新建飞机场举办较大规模的赛马比赛,以后赛事渐疏,多数马匹转入运输物品用途。“民国”年间丹寨县举办过三届赛马大会,“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举行第三届全县赛马大会时,县长蔡子中任赛马会会长,亲发赛马启事以示提倡。时赛马盛行,更激发了农民养马的兴趣。“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凯里在湾溪举办赛马大会,炉山、麻江、雷山、台江、黄平等县200余匹骏马参赛,历时3天,观众达万余人。此后每逢民族传统节日,均在炉山、万潮、龙场、凯里、开怀、挂丁、旁海、湾溪等地举行比赛。
20世纪50年代初,赛马频繁。黄平谷陇赛马时,参赛骏马多达300余匹。1958年,黔东南州全州赛马大会在黄平旧州举行,黄平骑手囊括全部冠军。1959年4月12日至15日,自治州受省体委委托,在黄平旧州承办全省赛马、障碍赛马、马球比赛大会。黄平运动员许世才在赛马会上获男子2 000米第一名,1 000米第二名,5 000米第三名,前三项及10 000米赛马均创造黔东南州男子赛马新纪录,2 000米创造全省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寨忌妇女骑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除旧俗,在1982年5月贵州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凯里苗族小姑娘潘正美和文正英,分别夺得1 000米赛马冠军和亚军,显示了苗族女骑手的飒爽英姿和高超骑术。1984年,凯里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一条长1 000米、宽20米的赛马跑道,作为凯里地区赛马场地。比赛期间,观众达2万多人。赛马已被列入凯里市运动会的常设项目。1984年4月,全州赛马大会在凯里鸭塘举行,麻江骑手王德军、王廷有、金化忠夺取前三名,并代表自治州出席省赛马大会。此后至2005年,州内未举行过全州性的赛马运动会。但在凯里地区春节、黄平谷陇九月芦笙会、麻江河坝正月跳月节等民族节日中,都举行赛马活动。
黔东南苗族民间赛马活动一览表如表4-1所示。
表4-1 黔东南民族民间赛马活动一览表[9](www.xing528.com)
苗族赛马经历波折起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
第一阶段,自发组织阶段。苗族社会正从封建制度走向新中国的时期,时间一直持续到1957年,这一历史时期苗族赛马还保持着原来的组织方式,自主性、自娱自乐是当时的主要特征,它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苗族生活的情景。
第二阶段,艰难前行阶段。1958年至1976年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这段时期的苗族地区传统节日以及节日当中的文化活动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大跃进”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一度造成了苗族群众生活困难的局面。这种情况下苗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相应也会受到影响,赛马也无法开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指导下,众多的传统苗族节日以及当中的传统体育活动不可避免也遭到了取缔,苗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受到了压抑。
第三阶段,恢复与政府扶持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了民族政策,在这个阶段国家对于民族活动给予支持,谷陇芦笙节、苗族赛马得以彻底恢复,正常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