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网络独立短片[1]就是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一种时长较短的独立影像作品。因此在谈论网络独立短片之前,有必要厘清独立影像这一概念。从字面上看,独立影像是在没有任何外界控制下制作完成的影像作品。在通常情况下,判断一部影像作品是否“独立制作”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
(1)在“身份”上是否独立于主流体制之外。即制作人(或制作公司)与主流体制之间不存在行政法律意义上的隶属关系或股权上的关联关系为“独立”。
(2)在制作资金的来源上是否独立于主流体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判断方式,凡主流体制投资的作品通常就不是独立制作。
(3)在拍摄和播映上是否具有“合法性”。中国的影视制作的合法性可以简单归结为两点:制作资格和流通资格。
通常人们提到中国的“独立”制作影像,往往是依据第三种标准,即在各个特定时期内没有履行相关申报申请程序或申报申请因各种原因未获得批准许可的主流体制之外的作品,它们或者没有出品权而自行拍摄(缺乏“制作资格”),或者没有通过审查或未经批准便擅自出国参赛参展(缺乏“流通资格”),或二者兼而有之[2]。有论者认为,在中国,就操作层面而言,由于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影视行业是一个高度计划完全国营体制封闭的垄断性领域,所谓独立影像是指没有进入这种体制内的审批程序或者没有在体制内的主流媒介渠道播映的影像作品。同时,这一概念有时又暗含一种意识形态的期待与想象:他们指向一种精神,尽管文本是否包含,以及到底包含多少这种精神,并不确定,但它们还是经常被赋予一种对抗性,一种拒绝粉饰现实的独立性[3]。(www.xing528.com)
中国的独立影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种种限制之下,“整个1990年代独立电影以手抄本方式流传,完全局限在一个由极少精英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圈子里,根本无法面向公众敞开”[4]。进入21世纪,当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的影响在公众生活中全面渗透、迅速铺开之时,网民实现了对制度、经济和技术的门槛的轻易跨越,无需专业背景,无需大量资金投入,甚至一台DV都不需要,仅仅凭借网络上搜集到的音视频素材就能完成影像的生产和传播,独立影像作品终于迎来了它的美好时代,在网络上以独立短片的形式遍地开花。
网络独立短片的生产者以青年群体为主,在社会上多处于从属地位,但他们思维活跃、渴望表现与认同、常有反叛主流的冲动,对社会和人生既有迷茫困惑,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作品具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的特质。
所谓青年亚文化,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他们自己的文化,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趋势[5]。由于青年亚文化涉及边缘文化、弱势群体对主导(主流)文化和权力的抵抗,经常成为学者及社会的讨论焦点。根据伯明翰学派的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二战后英国出现的诸多青年亚文化通过音乐、服装、发型等壮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形成惊世骇俗的风格,对支配阶级和霸权进行“象征性抵抗”,同时积极发展内部认同坚定的亚文化群体,塑造相互感知的身份,从而作为对主流和成人文化将他们边缘化、无意义角色化以及缺乏认识的反应。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信息丰富、实时交互、允许匿名及多重身份表达的种种特性,不仅为青年亚文化成员寻找志同道合的“圈内人”、寻求身份归属和集体认同构筑了虚拟空间,还使得青年亚文化的表达类型突破了以往固定、传统的表达方式,由单一转向全面,综合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自如地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型。
在网络微视频的发展初期,涌现出了众多反叛色彩极强、以表达个人情感为旨趣的作品,令人惊喜于这一蕴含清新气质的、“真正无功利、个性化”的新媒介文化形态。即便在商业力量大规模介入微视频生产之后,仍有不少怀揣梦想的作者在坚持创作此类作品。具体来说,当前网络独立短片中的青年亚文化风格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