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一一”把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实验、实训和实习,六个环节: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综合实习、项目实训、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个大学生创新体系和一个创业孵化体系。
在传统的工科教学体系中,理论课之外的课程归为实验课。“实验课”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配合理论课的,导致“重视理论,轻视动手”教与学的现象。
将实践环节分解为三个层次(实验、实训和实习),仍然把实验课定义为配套理论课的实验,而实训层面则是对学生的真实的软件项目或模拟项目的训练,强调小组团结协调的工程能力训练。实习层面,则要求学生到企业中去学习和训练,由企业导师和师傅带领实践活动。
三个层面进一步细分为六个实施环节,即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综合实习、项目实训、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课程实验:可以是课程内的,或支持某种课程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其目的是将理论所学与实际动手联系起来,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或从实验中提出理论学习的问题解决思路。
综合实习:围绕某个方面,在企业或学校的实验室进行的,不是以上课为主,而是以软件开发为主的教与学的环节。
实训环节:主要体现在学期中或小学期的实践活动中,一般要求学生必须组成(3~5人)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成绩的评定是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之和。实训的题目是企业项目、教师的工程科研项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延伸。
对于软件项目的训练,如果不换题目,就会形成抄袭或粘贴代码的现象,因此,要求每个实训小组做不同(需求的)项目。定期邀请企业导师带来新的题目,有助于实训环节的新奇、创新,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实习环节:分为认知类实习和企业实习两类。认知实习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例如,解剖和组装计算机、做简单的嵌入式编程、网站编程训练、到企业参观,听企业导师讲述产业发展历史等,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软件专业的积极性。(www.xing528.com)
企业实习: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作为进入企业工作前的训练。学生在企业以实习生的身份工作一段时间是十分有益的,不仅为平稳就业提供基础,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所学的不足和优势在哪里,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提高自学能力或进一步的深造树立探索的目标。
毕业设计:是软件专业本科最后也是最重要环节。软件学院的学生应当比其他专业有更长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且必须结合软件产业当前与未来发展方向开展工作,否则,很容易被高速发展的IT 行业所淘汰。毕业设计的题目来源于企业的需求或教师的工程类项目。避免学生做(与往届或本届同学)重复的毕业设计——软件的魅力在于需求的创新。
软件系统和产品创新是必须的。从大学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创新的思想,伴随四年的本科教育,目的是将创新思想渗透到今后的软件职业中。
创新体系:要求学生分组,在校内或校外教师的指导下,研发新产品原型。启发学生提出需求,而不一定是指导老师提出的题目。“无中生有”“胡思乱想”或“异想天开”的学生和想法要得到鼓励。结合教育部主导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国内外的创新竞赛是必要的。
创业孵化:是对创新体系的补充,并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但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创业的。过分地强调创业或要求学生都去创业,就会把学生当作做小买卖的业主,就不可能将其培养成真正的企业家。
创业孵化的目的是从创新团队中寻找新技术点、新产品原型,观察和引导那些具有很好的综合能力,发现复合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等较为全面的团队,投入孵化资金进行引导和培育。
必须要认识到,创业失败者永远会比成功者多,创业比找一个稳定工作的风险要大得多。因此,要避免简单用就业率和毕业生平均年薪评价创业。即使是失败的创业者,也应得到鼓励,起码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眼光的创业者,不能仅仅以培养了多少给发达国家或500强企业打工者的指标评价软件工程学科。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给国家和人类带来的回报或效益远远大于高级打工者。国家呼唤像比尔·盖茨、拉里·佩奇、李彦宏等等这样的商业奇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