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源于17世纪末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革命。蒸汽机突破了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几千年对自然能量(人、马、牛、风、水等)的使用,转变为用煤炭产生的可控的能量。英国是这场工业革命的领导者,也从一个落后于欧洲大陆的国家迅速成长为工业和军事强国,并通过工业、贸易、军事和殖民等方式成为“日不落帝国”。欧洲大陆和美国是这场革命的的追随者。日本人看到了这场革命的前景,开始摆脱了传统的东方农业文化。
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电气化,二是流水线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前者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解决了能量的长距离传输问题,发电机、电动机、电力传输网等让工业生产可以遍布多个地理位置。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国家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电网,形成了110V 和220V 民用电压标准。后者,也可称为工业2.5阶段。是1920年左右以福特T 型汽车为代表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降低了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让美国每个家庭拥有一辆汽车、每个人有一个照相机、每个家庭和公共区域有一部电话,成为美国进入摩登(现代化)时代标志。欧洲大陆的国家和英国也迅速接受了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借助美国的力量,迅速组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借助于Deming(戴明)和Juran(朱兰)等美国质量控制专家的指导,在二十年内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到了1980年,日本汽车、电子工业等大量占据了欧美市场,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工厂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推动。工厂生产线、火箭、飞机、汽车、家用电子产品等,都开始采用计算机技术。这次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www.xing528.com)
1965年的摩尔定律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指南针,它告诉人们不要再为节约一小点内存而苦恼、不要担心集成电路的功耗、体积等问题,今天不能解决的,两年以后就会解决。系统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在设计和开发一个系统时,一定要考虑到两年后系统的成本会下降、体积会缩小,功耗会降低,因此电子和软件产品的设计必须具有很大的前瞻性。
欧、美、日等国接受了摩尔定律,迅速大规模生产集成电路,完全替代了原先以磁芯、晶体管电路板等分离器件为基础的计算机、电子控制与通信系统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