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常的读书顺序是:打开一页(page)→逐行→逐字,然后翻到下一页(next page)。翻阅纸质书最快的方式是一页接一页地翻,而精确地跳转到期望的页是很麻烦的事。
如果借助于计算机阅读,计算机可以从某一页直接(精确地)跳转到任何页,而不一定是顺序的。因为计算机可以用地址指针快速地寻找到期望的地址(期望阅读的页)。
1960年,美国人Ted Nelson定义了通过计算机阅读文本信息的方法,并称之为超文本标签语言(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定义了一个超级链接。所谓超级链接,就是一种统一资源定位器(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指针,通过激活(点击)它,可以方便地获取新的页。因此,借用超链接,可以实现页与页之间的任意跳转。
Tim Berners-Lee借用了超文本(hypertext)的资源定位器(即现在上网用到的超级链接)进行跳跃式的阅读,从而实现结点与结点之间的信息关联。
Tim Berners-Lee提出构造一个编辑器和一个阅读器,改变传统书籍的编辑和阅读方式。
超文本的编辑器,应当是:
(1)一个超文本文档的每一页仍称之为一个页面(page);
(2)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放置开始点的页面称为主页(Homepage)或首页;
(3)主页中通常包括指向其他相关页面或其他结点的指针(超级链接);
(4)在主页或任何一页中,都可以定义多个超级链接——给出指向特定页的地址或页的编码;
(5)在逻辑上将上面的多个页面视为一个整体的有机集合,称之为网站(Website或Site),或服务器。
同时,构造一个阅读器,能够:
(1)支持传统的阅读方式——顺序翻页;(www.xing528.com)
(2)按超链接的方式(跳转或控制),改变阅读顺序。
如果阅读器和(网站)服务器在同一台机器上,没有太多的优点。但是,如果在互联网上,一个编辑器把编辑好的超文本的书发布到服务器端,供许多人阅读的话,就变得更加有意义了——多个读者可以读同一本书,但读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各读各的页。
对此需要定义一个服务器与阅读器之间信息(数据)交换的协议,称为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form Protocol)。通过HTTP,阅读器向服务器发出期望得到的页面内容请求(超链接的地址),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寻找到相应的页面,并发送给阅读器。因此,HTTP是阅读器和服务器之间进行动态信息交换的协议。
阅读器和服务器之间交换的信息可以用ASCII码这样的明码,不需要是二进制的,这样通信双方解释起来更直观一些。进一步,HTTP协议传输的文本和控制码符号,可以用TCP/IP方式传递。
由此,构成了如图6-4所示的Web服务器、客户端和传输协议三者为一体的完整Web设计结构。客户端主要是用浏览器阅读内容。服务器端主要是响应客户端的请求,把所需的内容传递到客户端的浏览器上。
图6-4 超文本的创作和阅读
HTML编辑器是一个独立的产品,就像微软公司的Word一样,以超文本的形式编辑内容,而不仅仅是传统书籍的顺序方式。
一旦阅读者点击网页上的超链接(地址),HTML浏览器便通过HTTP协议向Web服务器索取需要阅读的内容。
内容生产者可以用HTML编辑器编辑内容,发布到服务器上。Web服务器存储这些内容,等待客户端的访问。
内容消费者通过浏览器,将希望访问的地址请求,转换为HTTP协议后发送给Web服务器。服务器解释这些HTTP协议,并抽取相应的内容,转换为HTTP协议后再传给浏览器。浏览器分析HTTP发回的内容,解析出方便阅读的文本或其他格式。
1991—1992年,蒂姆·伯纳斯·李和CERN 的一名学生用C语言代码在NeXTSTEP操作系统上重写了上述功能的各种组件,这展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潜能。
注意:HTTP协议没有限制Web服务器和HTTP传输的内容,因此,只要编辑器和浏览器之间约定内容和格式,就可以不断地增加内容。例如,内容可以是图像、视频、图形,以及一段程序。程序是十分重要的,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编程实现任何所需要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