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技术是从电化教育起步和发展的,它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期)
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响下,20世纪20年代,南京、上海、无锡、苏州等地开展了最初的电化教育,主要包括幻灯、电影、播音在教育中的应用,兴办电化教育专业,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出版电化教育刊物和书籍等。如,1936年,上海教育界人士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刊物—《电化教育》周刊;1942年,在重庆北碚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电影制片厂;1945年,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在苏州建立。
(二)奠基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电化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而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广播电台开设俄语讲座、文化补习自学辅导讲座,并建成广播、函授学校;一些高校利用唱片、电影、幻灯以及录音等媒体进行教学;有的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程,如1951年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电教课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开设电化教育课程的学校(1952年辅仁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沈阳等一些城市建立了电化教育馆,在中小学开展电化教育;一些高校也建立了电化教育机构,正式开展电化教学。到1965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三)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电化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电教机构的设立
从中央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普遍建立了电教馆(站);全国1 000多所高等学校设立了不同级别的电教机构;部分中小学建立了电教组,配备了专职电教人员。
2.电化教育深入开展
电化教育媒体从幻灯、投影、录音扩展到电视、录像、卫星广播电视等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大都配置了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电教设备,有条件的还配置了计算机、语言实验室等设备。电教人员和教师自制电教教材,电化教育深入课堂教学。
3.出版电化教育书刊
随着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创办了一大批电教刊物。这一时期创办了《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教育传播与技术》《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等一批有影响的电教杂志,并出版了数十种电化教育(教育技术)著作。
4.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高校从开办短期培训班开始逐渐建立起电化教育专业,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1983—1986年,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重点高校批准设立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已有30多所院校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并建立了数个硕士点。
5.发展广播电视教育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求,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面向全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全国28所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开学。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发展成为由一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43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575所地(市)广播电视大学和1 500多个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分校)组成的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系统。(www.xing528.com)
198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成立,正式开办了卫星教育电视节目,开始运用卫星进行教育电视广播。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也纷纷建立起教育电视台,以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有教育电视台(站)500多座,教育电视单收站3 000多个,放像点30 000多个,初步形成了卫星电视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6.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促进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取国外现代化教育经验,及时总结国内电化教育经验,这一时期各种电教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1987年以后,我国先后建立了一些群众性电教学术团体,如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中国高校外语电教协会、东北三省电教协会、西北五省电教协会,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教研究会等。为了加强对外交流活动,我国多次派出代表团(组)或专家、学者,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考察、学习。同时,外国教育代表团和专家、学者也不断来中国进行访问、讲学。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沟通了国内外情况,交流了技术,也交流了经验,活跃了学术气氛,推动了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7.电化教育研究得到深入开展
这一时期,学术界对电化教育的定义、概念、本质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对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外教育技术系统观的影响下,国内电教界转向了“系统方法”“教学设计”“多媒体组合教学”研究,从媒体观转向了系统观。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引进了以教学设计为代表的系统方法,媒体以音像技术为主。我国的电化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呈现了从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过渡的态势。
(四)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国外教育技术逐步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美国AECT1994定义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在这个时期,媒体技术除了涉及上述常规的媒体以外,更主要地涉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以及仿真教学系统。智能技术中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绩效技术已开始得到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对学习理论更深层次的探讨。这一时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至21世纪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本科、专科层次教育,并建立了5个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和30多个硕士点。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以教学设计和绩效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得到重视;教育技术研究成果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初步得以确立。
(五)信息化现代化阶段(21世纪初至今)
继《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颁布之后,教育部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即“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该标准对教育技术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005年1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确保高质量完成1 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要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要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
2016年6月7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要“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创新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利用‘名校网络课堂’带动一定数量的周边学校,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由1.0升级为2.0,其基本目标“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这对新时代的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
自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之后,业界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教育,不断朝着智慧教育、智慧学习环境、基于证据的教学转变、个性化和结构化转变。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学习方式开始从单一变得多样化,而教育本身也具备了很多的流行趋势。由于信息技术和云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数字革新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伴随着语音识别、自然语音理解、深度学习、AR/VR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引入,人工智能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包括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导视系统、智能测试系统、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场景式教育大都实现稳步落地。如,一些学校采取“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的方式,允许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移动设备,并且配备了无线网络,让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技术全面渗透教育,教育逐步走向“AI+”,智慧教育正在悄然开启教育3.0时代。
人工智能教育是当下一个独有的新的教育体系,但其中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人工智能教育一定是混合式教育。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教育仍然无法代替教师存在。无论AI有多智能,教育的本质仍旧离不开教师,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点。只有抓住核心点,再考虑人工智能的配置、时机以及方式。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使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它促使教育技术的内涵不断扩大,所含媒体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