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移民在美洲形成多元民族与语言

亚洲移民在美洲形成多元民族与语言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每一种族成分内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众多的民族成分,以及众多的语言和文化成分。正是由于血统、语言和文化相互混合的基础、比重和程度不同,才逐渐形成了今日美洲众多的新兴民族。这些亚洲移民虽然属于同一个基本种族;但从民族学观点来看,则分属黄种人的不同类型,讲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印第安人包括众多民族和部落,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

亚洲移民在美洲形成多元民族与语言

(一)民族

美洲民族概况

美洲,全称亚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由北美和南美两块大陆及附近岛屿组成。总面积有420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8%,据1990年统计,美洲人口有7.25亿多,约占全球人口的13.6%。美洲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自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欧洲移民纷纷拥入,同时,大批非洲黑奴也被贩卖于此,以后,又招募众多的亚洲劳工来开发美洲大陆。因此,美洲大陆这才汇集了分属世界3大人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民族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相互交往和互相混合,逐渐形成了今日美洲为数众多的新兴民族。美洲众多的民族集团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有3大类:印欧语系(包括拉丁语族和日耳曼语族)、印第安语言和其他语言。而美洲居民的宗教信仰则十分复杂,多属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各个教派;此外,还有印第安人的传统宗教。美洲大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经济文化水平都较发达。北美主要以盎格鲁一撤克逊文化为主,南美则以拉丁文化为特点,而且混合文化现象较为突出。

美洲的种族与民族

美洲众多民族的形成,实际上包含了美洲印第安人、欧洲白人和非洲黑人3个主要的种族成分。但是,每一种族成分内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众多的民族成分,以及众多的语言和文化成分。此外,肤色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含义:肤色浅的,一般属于社会上层;肤色深的,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正是由于血统、语言和文化相互混合的基础、比重和程度不同,才逐渐形成了今日美洲众多的新兴民族。

印第安人

由于美洲至今尚未发现类人猿化石和早期旧石器遗址,因此,人们断定,美洲的人类源于两三万年以前的亚洲人。根据华盛顿著名教授亚历斯·赫德利卡的研究,印第安人来自今日的西伯利亚、中国、蒙古、朝鲜、日本和菲律宾等地。这些亚洲移民虽然属于同一个基本种族;但从民族学观点来看,则分属黄种人的不同类型,讲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

这些类型大体分为4种:第一个类型是长头型人,在北美洲的代表有阿尔衰琴人、易洛魁人、苏斯人、肖肖尼人、阿兹特克人;在南美洲,则包括从委内瑞拉到火地岛的大量部落。第二个类型是短头型人,分布在西北太平洋沿岸、美国东部和中部的筑堤人地区、墨西哥湾各州、安的列斯群岛、墨西哥(包括尤卡坦半岛)、中美洲、秘鲁沿海和南美洲北部的一些地区。第三个类型接近短头型人,以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的阿塔巴斯科人为代表,另有一些部落深入到加利福尼亚(胡帕人)、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等州,以及墨西哥北部(利潘人和阿帕切人)等地。第四个类型便是爱斯基摩人。

印第安人中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特征,可以证明他们有着统一的和共同的起源。例如,与亚洲人的外部特征相似之处:皮肤和眼睛色素相同,头发的颜色和形状相同,脸毛少,都是所谓的“蒙古眼”,颧骨凸宽等。但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例如,印第安人的肤色从深黄、褐黄到可可色不等。

印第安人(Indians)

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包括众多民族和部落,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皮肤呈黄褐色,毛发黑粗而直,面部扁平,眼色从淡黄到棕色不等。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有些印第安语已有文字,个别的已成为所在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如克丘亚语、艾马拉语和瓜拉尼语)。原信万物有灵,盛行萨满教图腾崇拜守护神崇拜、太阳崇拜和星辰崇拜。现在一般接受所在国的宗教信仰,大多信奉基督教(居住中、南美洲的主要信天主教,住北美洲的主要信基督教)。

印第安人妇女

一般研究者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系于二、三万年前从亚洲迁移到美洲的,绝大部分从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尔后逐渐向南扩散;另有一小部分可能在比较晚近的时期由南太平洋群岛到达南美洲西部海岸。在哥伦布到达时,印第安人口多达2000万。16世纪起遭受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屠杀,人口急剧减少。到20世纪有所回升,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南美洲。

印第安人对世界文化有特别显著的贡献。他们首先栽培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木薯、可可、烟草棉花等农作物。其次是对艺术创造,特别是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的艺术,体现出他们固有的神话观念和丰富的口头传说,表明其对生活的丰富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其工艺品有木雕、编织、纺织、羽饰、刺绣和制陶等。独具一格的印第安艺术至今仍是现代美洲人民艺术发展的基础。传统住宅多种多样,有敞棚、掩体、窝棚、圆锥形帐篷、木板房以及石砌或土坯砌的住房、木架的“长屋”等。

印第安人古代文明

从16世纪起,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印第安人的自然发展状况。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多被殖民者消灭,幸存者被迫住进保留地。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多沦为农奴,对白人农牧场主处于半封建性的依附状态,只有分布在亚马孙河密林中的少数印第安人还过着传统的生活。拉丁美洲各国的印第安人是形成其所在国现代民族(墨西哥人、危地马拉人、巴拉圭人和秘鲁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印第安人绝大多数已与白人、黑人等发生混血,纯血统的印第安人为数甚少。有的已通用英语西班牙语。一般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与白人相差很远,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在教育、职业、居住等方面都受到种族限制,大多从事体力劳动。随着各国工业化的发展,印第安人进入大中城市谋生的日益增多。已出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组织自己的政治、文化团体,争取生存权利,反对种族歧视,日益重视保存印第安人文化传统。泛印第安运动已蓬勃地开展起来。

印第安人起源之谜

关于美洲土著居民的来源问题,国际学术界有很多推论和假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亚洲起源说”,但这一观点是否能站得住脚呢?

美洲大陆是一块美丽、奇异、富饶的大陆,在哥伦布到来之前,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印第安人:在辽阔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有策马飞奔、挥着响鞭、甩开绳套、追逐牛马的骑士;在巴西、秘鲁的茂密森林中,有赤身裸体的追猎美洲豹勇士;在北极夕阳映红的海面上,有驾驶着“芦苇马”小舟的爱斯基摩渔夫。这些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在美洲大陆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文明。1492年哥伦布到来后,印第安人并没有因殖民者刀剑的压迫和《圣经》的诱惑而屈服或改变宗教信仰。今天,各国的印第安人仍在为反对种族压迫以及种族歧视而英勇斗争。应该说,印第安人才是美洲大陆的真正主人。但是,美洲大陆的主人——印第安人到底来自何方?他们是美洲大陆土生土长的呢?还是从其他大陆迁移过来的呢?对这一问题,国际学术界经历了一段长期的争论。

1884年,阿根廷著名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弗洛伦蒂诺·阿梅吉诺提出,阿根廷的潘帕斯地区是哺乳动物进化的中心,是人类的摇篮,那里曾有过比旧大陆更早的类人猿。具体说来,在地质年代第三纪里,阿根廷有一种平原动物,后来发展成了可以直立行走的四足类人猿,再后来进化为三足类人猿、两足类人猿最后形成了类人猿。正是由于这些猿类的迁徙,才使地球到处产生了人类。根据这种说法,美洲不仅是印第安人的故乡,而且还是整个人类的摇篮。

阿梅吉诺的观点引起了拉丁美洲境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专家们对他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验证,很快否定了他的学说。阿梅吉诺赖以建立自己理论的一些类人猿遗骨经不起古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的检验。一方面,他把一些动物遗骨误认为是类人猿遗骨,同时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现的一块头盖骨经复原证实不是猿人头骨,而是属于蒙古人种。另一方面,他又把这些遗骨的地质年代大大提前了。既然阿梅吉诺的“本土说”被否定了,那么美洲土著居民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他们什么时候迁徙到了美洲?他们是怎么到达美洲的?他们属于哪个种族?

“本土说”被否定后,学者们总体上认同“外来说”。然而,在“来源地”问题上分歧很大。大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大洋洲起源说”。南太平洋中有连绵不断的岛屿,有些人据此认为印第安人的家乡在大洋洲,说南美印第安人中有的来自美拉尼西亚,有的来自波利尼西亚,有的来自马来西亚。但是也有人唱反调,说大洋洲的马来人是古代秘鲁移民的后裔。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大洋洲起源说在南美确实找到了许多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只能说明两者之间在比较晚近的时候有过交往,不能说明印第安人的起源问题。

二是“陷落大陆起源说”。此说认为与直布罗陀海峡平行的大西洋水面上,曾有一块名叫“大西洲”的大陆,那里曾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后来,这块大陆突然沉没了,幸存者逃到了美洲,并认为加勒比印第安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三是“西北欧起源说”。该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欧洲大陆向北经过冰岛和格陵兰岛进入美洲的。至于是哪一支人进入了美洲,有的说是爱尔兰人,有的说是日耳曼人,有的说是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的盖尔人,有的说是丹麦的弗里松人,还有的说是克尔特人。

四是“以色列犹太说”。该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人打败后的以色列各部落有关。持此说的学者认为,以色列部落被打败后纷纷外逃,一部分人滞留印度和中国,另一部分人经由鞑靼到达亚洲东北角,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持此说的学者声言在印第安人中间找到了许多与犹太人相同的体质特征、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

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研究的深入,上述观点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又热起来,经过不断的考察和研究以及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学术界逐渐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亚洲起源说”开始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

“亚洲起源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蒙古人型的亚洲人在4万年和1万8千年以前通过白令海峡的“陆桥”从阿拉斯加进入了美洲大陆。据地质学家测定,在冰川时期(公元前7~1.2万年),亚洲东北部与美洲西北部有陆桥相连。于是,人们作了如下的假想和猜测:远古时期,亚洲东北部的原始狩猎民族在追逐野兽或迁徙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就往来于白令海峡两岸,后来又从北美向南迁移,逐渐遍布美洲大陆。

随着我国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学者又在“亚洲起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华北人起源说”。该说认为,古代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华北,中国文化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主张“华北人起源说”的学者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力的证据。

首先,古代中国人与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在墨西哥古代奥尔梅克人文化中间,学者们发现他们的甬道图案与殷人的极为相似;一些印第安陶器上的饕餮纹和云香纹,与商周时代中国钟鼎上的图纹相似;在墨西哥瓦哈卡地区的印第安人中间,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发音,与古代中国人称代词的发音相似;玛雅语称“人”为“镇”或“银”,与汉语发音接近;墨西哥一些印第安人称“花”也是“发”,发音与汉语完全相同。

白人

美洲的白人成分主要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最初,移入北美大陆的白人主要来自英、法两国;移入拉美的白种人主要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后来,荷兰人、丹麦人也相继移入,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北部、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北部建立了一些殖民地。自美洲各地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之后,移入美洲的白人成分逐渐变得复杂起来。这是因为,独立后的美洲各国政权均采取大量吸收移民入境的政策,打破了以往宗主国只许本国人进入、不许他人染指的传统。因此,欧洲各国移民纷纷涌向美洲大陆,形成当今美洲众多的白人移民成分,几乎包括所有欧洲国家的移民。

白种人

白种人的三个起源,一个是阿拉伯半岛,产生了闪米特人(如古埃及人,古西伯来人,古阿拉伯人,古埃塞俄比亚人……);一个是阿尔泰山——阴山,产生了古西徐亚人、古匈奴人(荤粥)、古月氏人,值的一提的是匈奴是一个黄白人种混杂的部落集团,我国和蒙古出土的匈奴贵族墓尸具有古高加索人种特征,而且墓室壁画表明他的瞳孔是蓝色的。亚利安就是古印欧人,是1万年前中亚的游牧父系氏族集团。公元前4000年前后分裂。东迁的一支进入新疆,后建立各种小王国(汉代的楼兰也是),南迁的一支灭了古印度,西迁的一支进入伊朗较著名的就是古波斯人和米底亚人。北迁的一支据说是北欧和日尔曼人的祖先,我对此持保留态度。留下来的后被阿兰人、匈奴人、大月氏人同化。

希腊人拉丁人法兰西老祖宗克尔特人、波斯——伊朗人,拉夫人,日耳曼人都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其起源于中亚,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在里海一带,和其它各支雅利安人(如希腊人的祖先阿该亚人,侵入小亚的赫梯人,还有入侵印度的那一支)一样是个游牧(牧牛)部落。后来他们消灭了西迁的西徐亚(哈萨克人远祖)人,在南俄草原定居下来,而斯拉夫人或许受其挤压居住在俄罗斯大草原以北,靠采集浆果、蜂蜜和狩猎为生。公元前1000年,古斯拉夫族生息在中欧和东欧的广阔平原上,最早分部在奥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中游一带,后来逐渐向周围扩展,西抵易北河,东至顿河,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北达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他们使用一种共同的斯拉夫语。古文献把他们称作维涅德人。从6世纪起才开始使用“斯拉夫人”这个称谓,古书中说,这些人住在山林中,喜欢步行矫捷善走。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渐扩大的古斯拉夫部落逐渐分成东西两支,6、7世纪时又形成南支。共同斯拉夫语消失。形成东、西、南三种语言。东斯拉夫语又称古俄语。东斯拉夫人逐渐向现在东欧平原各部扩张。6世纪时居住地西起德聂斯特河,东低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北达维斯瓦河一带。他们曾与操突厥语的里海西北的阿瓦尔人(东胡族系,鲜卑种,发源于中国东北,即中国历史上极盛一时的柔然,后被属下锻奴突厥部打败,西迁后侵扰欧洲多年)结盟,阿瓦尔人称之为安特人,意为“忠于盟誓之友”,后来拜占庭人也把其称为安特人。另外,被我们汉民族战败后西迁的北匈奴也起着决定因素在林翰著《匈奴通史》中提到:“白里达和阿提拉共同统治的匈奴帝国……盎格鲁和撒克逊人之脱离欧洲大陆渡海入居,都是与匈奴人的通治和压力有直接关系。随后,住在南俄草原地带的匈奴人(其人数远较匈牙利境内的匈奴人为多)在公元435~447年前后,也都先后被迫接受阿提拉的统治,甚至连居于俄罗斯大草原以北森林地带中的斯拉夫人和芬人,这时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时以“匈奴人的仆役”的身份第一次进入欧洲西和南部的。安特人在8~9世纪时分成30多个部落,这些部落结成3个主要的部落联盟群体。

北部群体:其中斯洛文人分布在现今的落夫哥德市一带,克里维其人分部在现今的斯摩楞斯克市和坡落茨克市一带。东部群体:其中维亚吉奇人居住在如今的梁赞市一带,拉季米奇人居住在现今的哥梅利市,克里挈夫一带,谢维利安人居住在现今的契尔尼哥夫市一带

西南群体:其中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眼沿岸及其支流(从普里皮亚季河口到罗西河)下游一带。他们在到东斯拉夫人当中经济文化中最发达,后来建立古罗斯国家中起主要作用,其部落联盟中心地带发展成基辅城。德列弗利安人在波利按人西部,乌里齐人在拨里安人西南部,此外还有德列哥维其人、杜列伯人等。

9世纪上半叶在第列伯河中游和伊而门湖地区出现早期国家组织,后来成为基辅罗斯的基础,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古罗斯部族。13~15世纪,古罗斯部族分化成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居住在奥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以及伏尔加河以北的东北罗斯部族,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民族。住在普里皮亚特河与西德维那河之间的西部罗斯部族,形成白俄罗斯民族(因喜穿白衣得名)住在南部的罗斯部族形成乌克兰民族(17世纪中期开始沙皇俄国把他们称为小俄罗斯人)这三个民族各自有了独立的民族语言。日尔曼人,公元前3000年,属于日尔曼语族的大部分人生息在北海、波罗的海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土地上。当时中欧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南方已开始了向铁器过渡。一部分日尔曼人起先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德河和奥得河之间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公元前600年左右,日尔曼各部落向南推进,西达莱因河下游,东到维斯杜拉河。此时,已发展到铁器时代。其中凯尔特人的炼铁业较发达。北部各部落慢慢的向丹麦、挪威和瑞典扩张,东面的汪达尔人,勃痕地人和哥特人占领了维斯杜拉河流域。直到公元前1世纪中业,西日尔曼人把凯尔特人赶到黑森林,并在北海和德国中部山地之间定居。在纪元的头几个世纪里,莱因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南地区被被罗马人征服,把那些了地方划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公元四世纪,匈奴人西征,顺多瑙河而上,进入欧洲东部。公元375年侵入哥特王国。此后东日尔曼人中的汪达尔人,勃痕第人和哥特人背井离乡,向西部和南部迁移。斯拉夫人入侵原属日尔曼人的地区,有些地方直至易北河和萨勒河。而西日尔曼人则在北海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给自己开阔了生存空间。后来这里生活着6个大的部落群。他们是北海之滨和沿海岛屿上的佛里斯人,北海和中部山脉,易北河和埃姆斯河中游之间的萨克森人,莱茵河中下游和美因河西岸的法兰克人,萨勒河畔的图林根人,多瑙河上游、内卡河和莱茵河上游的阿雷曼人以及阿尔卑斯山前麓和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巴伐利亚人。而英国人的祖宗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为了躲避匈奴人的迫害逃到了不列颠,汪达尔人则干脆渡海到北非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后来洗劫了罗马。

白种人灭绝

“西方”已经开始变色了。在21世纪内,白人在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变成少数民族;在欧洲,就连种族最“纯粹”的日耳曼民族,也不得不首次在自己的国家足球队中起用黑人,一色金发碧眼的德国足球将成为历史的记忆;而我们东亚的青少年们,也学着日本人纷纷染起金发冒充起“西方人”来。“西方”作为一个纯粹的白种文化概念,也许活不过本世纪。

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斯宾格勒(OswaldSpengler)出版了一本惊世之作《西方的没落》,悲叹西方文明大势已去。最近,美国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布凯南(PatrickJ。Buchanan)以更强的危机感写就一本《西方的死亡》(The DeathoftheWest),大声疾呼西方文明不是正在没落,而是正在死亡。

1988年,布凯南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战中,出人意料地掀翻了副总统老布什,成为共和党令人瞩目的右翼非主流派的领袖。以后他每逢总统大选必出来凑热闹,虽然屡战屡败,却总能翻云覆雨,影响选举结果,没人敢不把他放在眼里。即使在他与共和党分裂后的2000年选战中,也无意中借蝴蝶票夺走了戈尔在佛罗里达的选票,戏剧性地改变了选举的结果。他之所以能够如此“长盛不衰”,主要因为他代表了一些在全球化过程中生计受到威胁的中下层白人的利益。这些教育不高的白人劳动阶层,一方面憎恨移民和有色人种抢了他们的饭碗,一方面又厌恶大企业为寻求廉价劳动力而迁往国外,对偏向有色人种的民主党和鼓吹自由贸易、亲大企业的共和党主流都大为不满。布凯南着眼于保护这些白人的既得利益,提出锁国的主张,要限制移民,建立贸易壁垒,把大企业留在国内,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死党”,对美国政治颇有影响。

如今他提出的“西方的死亡”的警告,也是基于一个为这些下层白人的简单大脑所容易理解和消化的理论:人口数字决定一切,“我们的人”在世界上越来越少!根据布凯南的数据,1960年“欧洲种”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000年,“欧洲种”只占人类的六分之一;到2050年,则只剩下十分之一。从统计数字上看,这是个正在灭绝的种族。

其实,这一“白种人灭绝”的现象,不过是发达国家的人口萎缩的一个侧面而已。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或地区,都被低生育率所困扰,面临人口的高龄化。像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非白人的国家或地区,在这方面与欧美同病相怜。可见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白人”的问题。相反,美国人口老化的危机,远比其他发达国家要小。虽然美国的出生率远不足以维持现有的人口水平,但美国是最大的移民国家。移民在最近10年不仅使美国人口持续增长,而且刺激了经济的膨胀。在经济衰退中,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巍然不降,移民立了首功。而且,新移民平均年龄低,生育率也比所在国的生育率高。所以,在未来几十年,美国人口将缓慢增长,而其他大部分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则会下降。

面临着日益老化的人口,发达国家要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除了吸收新移民外无路可寻。即使一些最讲究种族纯粹的国家,也不得不调整起政策。德国到2020年,每年不得不吸收100万移民来维持其劳动大军;日本正在讨论如何每年“进口”50万韩国人,并在5年后把他们遣送回去;如今首位芬兰裔的金发碧眼的日本人当选为日本国会议员,象征着移民社会在日本的开始。

然而在布凯南看来,移民这剂药比人口老化这一病症更可怕。因为移民多是来自贫困的、人口过剩的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在欧洲,大量北非和中东的移民已将伊斯兰文化带进西方文明的心脏。在美国,不加控制的移民带来了太多有色的非基督徒,会把美国变成没有共同历史、共同祖先、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信仰、共同英雄的巴尔干式的人种大杂烩。白人最终将被这些外来的“杂种”所淹没。

如今,美国有3000万人口是外国人所生(foreignborn),占人口总数的11%。这在美国并非史无前例。在1870年至1920年间的移民大潮中,13%~15%的美国居民是外国人所生。不过我们不能忘记,美国最严酷的反移民法案,特别是针对亚裔的反移民法案,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在布凯南看来,当时那些意大利、东欧的移民,至少是白种的基督徒,与今日的移民不可同日而语。在历史上,白人欺压有色人种。自民权运动之后,有色人种要讨回公道,有良心的白人也深感负罪。于是“政治正确”的左翼话语模式渐渐得势,有时也难免矫枉过正。不久前看一个讲灰姑娘辛黛瑞拉的歌舞剧,不仅辛黛瑞拉变成了黑人,国王和王后也是一黑一白,生出来的王子竟是个亚裔,活像个香港影星!这当然把种族给摆平了,但却让人感到不伦不类,荒谬可笑。本来,辛黛瑞拉是个白人的故事,属于白人的文化遗产。眼看白人就要变成少数民族,为什么不应该保护其文化遗产呢?在“政治正确”的话语体系下,谁的遗产都应保护,唯独白人的遗产提不得,也难怪有人有“西方的死亡”之叹了。

那么,谁应为这一种族灭绝负责呢?在布凯南看来,主要责任者应该是西方的妇女。他声称,由于近几十年的技术革命和文化变革,获得“解放”的西方妇女放弃了她们为西方文化传宗接代的使命。要防止西方的白种人灭绝,唯一的手段就是使西方的妇女回到家中当贤妻良母,把生儿育女看作生活的首要目标。看看当今在美国渐渐崛起的保守的男权运动,布凯南的主张也并非旷野里的孤嗥。

在美国,已没有人相信布凯南有机会入主白宫。他与共和党分手后,对共和党政纲的影响力也大大减弱。他的支持者,也只占选民总数的1%。但是,《西方的死亡》出版后,已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最佳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了10周以上,可见其影响力不可小视。1960年代民权运动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触犯了白人的既得利益,进而塑造了一代所谓“愤怒的白人”。他们在1980年代成功地把里根推进白宫,使古德沃特(BarryGoldwater)开启的战后保守主义,从边缘的激进运动一变而成为美国的政治主流。今天如火如荼的全球化大潮,也正在培养新一代失去既得利益的“愤怒的白人”。他们将在两大党中,积极寻求自己的代理人。在未来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必须在反移民的工会和新移民特别是拉美裔选民中作出选择;共和党则必须在主张自由贸易的大企业和反移民的白人中产阶级之间有所取舍。

不管两党的移民牌将怎么打,“9·11”已使反移民的势力大增。布凯南不失时机地写道:“一觉醒来,我们发现在我们这里的数百万外国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非法移民,有几万人对我们的敌国效忠,更有些训练有素的恐怖主义者,时时准备谋杀美国人。”在国会中,民主党议员James Traficant大声质问:“如果你的前门和后门都不锁,你怎么能保卫自己的家?还有多少美国人会死?如果每年30万非法移民可以进入美国,那么毫无疑问那些有邪恶意图的人会潜入我们国家,继续杀害美国人。”

无独有偶,反移民的“纯种主义”运动也已席卷欧洲:最近在法国的选举中,布凯南式的反移民极右翼种族主义者勒庞大出风头,以17%的得票率击败法国左翼政党,在初选中名列第二;在奥地利和意大利,仇外的极右翼已进入政府;丹麦的右翼少数派政府要靠与反移民的极右翼的联盟来维持其合法性;在瑞士和挪威,极右翼在大选中频频有不俗表现,甚至常常在民调中领先;在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极右翼已经在过去几年赢得了地方选举;在德国的汉堡,极右翼也进入了执政联盟。然而,他们的表现提醒我们,虽然布凯南领导的白人保守主义运动在美国暂时退潮,可是一旦出现长期的经济危机,白人种族纯粹论就会死灰复燃。

可惜,不管反移民运动会走到何处,人口的铁律却不会变。这一点布凯南并没有错。如果你一定要把“西方”定义为白种文明的话,“西方”确实正在死亡。

黑人

美洲的黑人主要来自西部非洲,是在殖民时期被欧洲殖民者当作奴隶而被贩卖到美洲各地的。黑奴贸易是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兴起的,直到19世纪末才停止。从体质特征上看,今日美洲的黑人比非洲黑人的肤色稍浅一些,这是因为他们程度不同的混有一些白人的成分。

亚洲人

亚洲人不是一个人种学概念,同是亚洲人,有的是白种人,有的是黄种人。迁入美洲的亚洲人主要有日本人、华人、爪哇人和印度人等。其中,日本人主要分布在巴西、美国等地;印度人主要分布在苏里南、圭亚那、法属圭亚那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地;华人则主要分布在巴西、巴拿马、古巴、美国、加拿大等地;爪哇人则主要居住在苏里南。此外,北美的菲律宾人也为数众多。

印度人和华人进入拉美的时间较早,多是在19世纪中叶被当作契约劳工招募到美洲去的。其他亚洲移民移居美洲的时间则较晚,多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进入美洲的。

混血种人

混血种人在殖民时代,由于印第安人、白人和黑人的长期接触和共同生活,他们之间的混血不可避免。由于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口本来不多,加之遭到英国殖民者的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和英国人的混血不是很多。相反,由于使用女奴,黑白混血人则大量产生。在拉美,不同种族间的混血比北美普遍,各类混血人现约占全拉美人口的47%。在中美洲,混血人是各国的主体部分,象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混血入高达90%以上。居第一位的混血人是梅斯蒂索人,即印第安人和白人的混血,通常简称“印欧混血人”;居第二位的是穆拉托人,即黑人和白人的混血,通常简称“黑白混血人”;居第三位的是桑博人,即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混血,简称“印黑混血人”。这3类混血人是第一代混血人,即原发性混血人。从第二代开始,就产生了各类继发性混血人,有的还各有名称。

这3类混血人的分布情形是:印欧混血多在西班牙语国家,特别是在太平洋沿岸国家;黑白混血多在巴西、巴拿马、伯利兹和西印度群岛;印黑混血数量不多,只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圭亚那一带稍有一些,其他地方则微乎其微。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曾广泛分布在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之间的范围内。当时,他们的人口约有三四千万。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印第安人遭到大规模屠杀和同化,同时,由于入侵者带来的瘟疫,使印第安人口锐减。到殖民时代结束时,总共只剩下七八百万人口。在独立战争之后,印第安人的境况并末因此好转,仍然时常遭受屠杀。但由于印第安人的坚决斗争,生存条件有所改善,人口也有所回升。从本世纪60年代初以来,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长,开始拒绝同化。同时,由于其生活状况的改善,婴儿的出生率和成活率都有所提高,因此,人口增长也较快。印第安人现约有600多个部落,分布在美洲22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000万,即恢复到了美洲发现以前的人口数量。其中以墨西哥和秘鲁的印第安人最多,约占印第安总人数的一半;其次为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美国,这4个国家的印第安人约占40%左右。也就是说,以上6个国家的印第安人,约占全部印第安人口的90%,其余10%则分布在美洲其他16个国家和地区。

各国的印第安人均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由于政府所采取歧视政策,印第安人失业现象严重,犯罪率较高;在教育上,因用官方语言进行教学而造成印第安人语言的消失。此外,印第安人的文化亦深受白人影响,与外族通婚也很普遍,在宗教信仰上,印第安人名义上是基督教徒,但仍保持着传统信仰。作为地位低下的民族,印第安人为争取民族自决权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地区的古老民族,散居在西起亚洲东北角。白令海峡沿岸、东至格陵兰岛约5.4万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其总人数约为10万人,主要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丹麦的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一带,此外,在俄罗斯也有一两千人。

美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一般说来,可将人数较多的国家中的居民分为3个部分:

第一,由不同成分结合而成的主体民族。一般是一个国家一个;但在某些国家也存在着两个,如加拿大的英裔和法裔均为主体民族。

第二,由未被主体民族同化的各国移民所组成的少数民族。这在美洲许多国家都有,只是民族数和人口数各有不同。这些少数民族的构成,主要是晚期迁入的移民及其二、三代后裔,也有早期移民的后裔。其中有些民族仍保持着自己的语言、风俗、宗教等,尚未被主体民族同化掉。如犹太人、吉卜赛人、乌克兰人、波兰人、华人、日本人、印度人和印度尼西亚人等。

第三,由末被主体民族同化的土著居民所组成的少数民族。美洲有的地区的印第安人已被屠杀殆尽,不复存在。劫后余生的人多被圈入保留地,直到近几十年情况才有所好转。例如,墨西哥承认国内共有56个印第安少数民族,其人数共达500多万。

美洲的新兴民族是指由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移民和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成分相互混合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大体可分为6种类型:

(1)以白人为主体的民族,如阿根廷人、乌拉圭人和哥斯达黎加人,所含黑人和印第安人的血统非常少。

(2)以黑人为主体的民族,如海地人、牙买加人和小安的列斯秀岛各民族,只含有少量白人血统。几乎没有印第安人的成分。

(3)以印第安人为主体的民族,如克丘亚人、艾马拉人和阿兹特克人和许多小民族,只在个别地方混有少量白人血统,绝大多数仍保持纯粹的血统和传统文化。(www.xing528.com)

(4)以印白混血为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拉美,如墨西哥人、危地马拉人、秘鲁人、智利人等等,只包括少数纯血统的白人,而大多数自称“白人”的人,实际上也不同程度地混有印第安人的血统。此外,还包括一部分仅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受同化的纯血统印第安人。

(5)以黑白混血为主体的民族,如多米尼加人、波多黎各人和古巴人,既有一部分纯血统的白人,也有一部分纯血统的黑人,而在黑白混血种人中又有混血程度多少之分,从而在肤色上呈现出一系列过渡状态。

(6)包括美洲3大人种成分的混血民族,如巴西人、委内瑞拉人和哥伦比亚人等,3大人种所占比重都很大,再加上各种不同程度的混血后裔,从而在其内部形成了许多不同肤色的种族集团,在社会生活中按肤色深浅处于不同的地位。此外,在圭亚那和苏里南,还有一些以印第安人或印尼人为主体的民族。

自16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迁入美洲的移民接连不断。移民之初,以欧洲移民为主。当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迁入的欧洲移民并不多,且有严格限制。例如,迁入北美的主要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其次为荷兰人和德国人;迁入巴西的是葡萄牙人;迁入南美洲其他地区的是西班牙人。当时美洲许多地方的欧洲人一直很少;直到19世纪,欧洲移民才开始大批涌入。民族成分也比以往复杂了许多。除英、法、荷、德、葡、西等国移民之外,又增加了北欧、南欧和东欧各国的移民,如瑞典人、意大利人、犹太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等民族。如今,亚洲移民在许多国家也为数众多。

总之,混血民族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而北美除3大种族成分之外,尚未形成复杂的混血民族。例如,法裔加拿大人,在血统、语言和文化上都保持其单纯性;英裔加拿大人在血统、语言和文化上均以英国成分为主,其中包括英格兰人、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美利坚民族也是以英国移民为主,但大量吸收有欧洲其他民族成分以及少数印第安人成分。较为不同的是,美利坚民族中包含了大批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

美洲民族构成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不断有新的移民迁入,民族形成的过程至今尚未最后完成。虽然非洲黑人的到来在19世纪末即已停止;但来自欧洲的白人仍接连不断。尤其是二战后,又有众多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移民迁入美洲,以及美洲各国之间的相互移民,使得美洲民族成分的构成更加复杂。但是,这些新来的民族对美洲民族的形成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因为这时的美洲各民族已基本定型和形成。他们的到来只是在不同程度上为这些民族增加了人数。而且,新移入的许多民族尚处在过渡时期,尚未融入主体民族之中,只是作为独立的民族集团而存在。

语言的不同系属

美洲众多的民族集团所使用的语言也迥然不同。美洲的新兴族,绝大多数都以欧洲文化为基础,并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成分和因素,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语言上也是如此。

美洲绝大多数新兴民族的语言分属印欧语系的两大语族:拉丁语族和日耳曼语族,其使用人数最多。全美洲所有讲印欧语言的人(包括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共有6.7亿,约占全洲人口的92.8%。

属于拉丁语族的语言有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其中以讲西班牙语的民族为最多,如墨西哥人、危地马拉人、古巴人、哥伦比亚人和阿根廷人等20多个,大多集中在大陆,只有古巴人和多米尼加人在西印度群岛。讲葡萄牙语的只有巴西人。讲法语的则有法裔加拿大人、海地人、马提尼克人和瓜德罗普人等。

属于日耳曼语族的新兴民族语言,主要有英语和荷兰语。讲英语的有英裔加拿大人、美利坚人、百慕大人、牙买加人和圭亚那人等10多个民族。此外,苏里南人讲荷兰语。拉丁美洲讲英语的民族大多数集中在西印度群岛,只有伯利兹人在中美洲,圭亚那人在南美。

美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葡萄牙语、丹麦语以及印第安语言中的克丘亚语、艾马拉语、爱斯基摩语。其中,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和地区有23个,讲西班牙语的有18个,讲法语的有5个。秘鲁的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和克丘亚语;波多黎各的官方语言有西班牙语和英语;玻利维亚的官方语言有3种:西班牙语、克丘亚语和艾马拉语;格陵兰的官方语言为丹麦语和爱斯基摩语。巴西的葡萄牙语也不同予以前宗主国的葡萄牙语,而包含大量印第安和非洲语言的词汇和成语。

除印欧语言外,全美洲还有多种印第安语言。使用人数较多的美洲土著语言共有240多种,可分为20个语系。

①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这是美洲最北面的一个语系,它包括了从阿留申群岛到格陵兰岛的广大地区,即约北纬50℃以北地区的所有语言。

②阿尔衮琴语系。分布地域包括北美东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也就是从大西洋沿岸(北纬50°~35°)到落基山脉一带。

③易洛魁语系。主要分布在安大略湖和伊利湖以南至宾夕法尼亚州,是插入阿尔衮琴语系中间的一个语系。

④阿塔帕斯克语系。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

⑤苏斯语系。分布在密苏里河、密西西比河、阿肯色河到落基山脉之间的北美大平原上。

⑥穆斯科格语系。分布在美国东南部从密西西比河下游到墨西哥湾和大西洋沿岸一带。

⑦卡多语系。分布在美国中南部从密苏里河上游到布拉索斯河一带。

⑧加利福尼亚语系。主要包括北美太平洋沿岸(北纬40°~16°)到海岸山脉之间狭长滨海地带上的各种语言。

⑨犹他一阿兹特克语系。包括美国西南部至墨西哥中央高原上的许多语言。

⑩玛雅——基切语系。分布在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

⑪奇布查语系。分布于从哥斯达黎加到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广大地区,其中以哥伦比亚境内的奇布查语使用范围最广。

⑫阿拉瓦克语系。分布在北起美国佛罗里达、南到巴拉圭这条中轴线左右的地区,包括大安的列斯群岛、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秘鲁东北部森林地带和亚马孙地区的众多语言。

⑬加勒比语系。这一语系的分布地域甚为广大,从它的发源地巴西兴古河和塔帕若斯河起,向北到西印度群岛用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向西到哥伦比亚东南部,向东到巴西高原。

⑭热斯语系。分布在巴西东部和东南部。

⑮图库——瓜拉尼语系。分布在以巴拉圭为中心的巴拉那河流域。

⑯圭库鲁语系。分布在格兰查科大草原,即阿根廷北部和巴拉圭西半部一带。

⑰萨姆科语系。与圭库鲁语系同在格兰查科大草原,两者相互杂处,都是人数较少的语系。

⑱克丘亚语系。分布在中安第斯山区一带,包括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西北部和智利北部,主要有克丘亚和艾马拉两大语言。

⑲阿劳干语系。分布在智利中部,由几种近似的方言组成,实际上,这一语系只有一种语言——阿劳干语。

⑳巴塔哥尼亚——火地语系。包括智利南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和火地岛上的各种语言。

除此之外,尚有800万讲其他语言的美洲居民,约占全洲总人口的1.1%。移民集团的语言也多达100多种。例如,日语主要分布在巴西及北美一些日本人集中的城市,德语和意大利语主要集中在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犹太人讲的希伯来语,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汉语主要集中在北美一些主要城市、墨西哥、巴拿马和古巴。

1.民族

漂泊东方的印欧部落

1980年春,孔雀河尾闾铁板河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让人目睹了古楼兰人的风采。

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真正见过楼兰人的样子,更不用说这么直接、这么形象。

女尸的牙齿、毛发、指甲都保存完好,仿佛刚刚睡去。那健壮的骨骼、古铜色的皮肤让人相信她随时会站起来奔跑。甚至她的头发和皮鞋里的虱子都栩栩如生。

好事的日本人为她做了一件复制头像,一时间,“楼兰美女”的称谓响遍世界。

女尸系3380年前遗存,属高加索人种。

“楼兰美女”引起的震动,决不亚于当初楼兰古城的发现。

本世纪初,楼兰人种问题就成为楼兰文明最大也最为难解的谜。

根据遗传学体质特征,现代人类被分为三大人种:蒙古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人类学家根据人头骨的各种比例来判断人的种群属性。

高加索人种一向被认为分布于欧洲、西亚和北非,而亚洲大部分地区和美洲则以黄种人为主。

罗布泊地区古代居民属于什么人种,一直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

经100年的努力,大致有了一个轮廓似的结论:

以古墓沟为代表的距今3000年前的古代居民为“典型的原始欧洲人种”。这是迄今所知欧亚大陆的时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欧洲人种集群。

人类学家韩信康认为:至少在青铜时期,具有原始形态类型的欧洲人种已分布在罗布泊地区。

楼兰古城东郊东汉墓头骨分析表明:此时的楼兰居民是“高加索人种的印度——阿富汗类型”。他们和古墓沟人同属白种人的范畴,但又是不同的分支。楼兰古城人种是否由古墓沟人演化而来,则没有证据。

典型的蒙古人种则出现得较晚。大约在汉晋时期的墓葬中才有发现。

已有的考古材料表明,远在三四千年前,罗布泊地区最早的居民是白种人。而又在历史某个时期,他们悄然退出了他们生活的家园,不知去向了何方。

一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考证这个神秘民族的来龙去脉。他们是从什么地方,经过什么途径来到楼兰地区的?他们是谁,哪个民族?他们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然而所有的考古材料都是零星的。于是,添加了想象与猜测的说法有多种多样。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楼兰的欧洲人是远古时期一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他们由于某种原因向东迁移,并最终定居下来。

英国人类学家亨宁认为他们就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现在波斯西部的游牧民族古提人。公元前3000年来,古提人突然从近东消失,一直是一个历史学的谜。亨宁认为他们经过长途跋涉,迁入了罗布泊。

反对迁移说的学者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这些欧洲人就是罗布泊的土著居民。

印欧语系诸语种列表

9000年前的土耳其农民“创造了”印欧语系语言。(NatureScienceUpdate,JOHNWHITFIELD)

关于印欧语系诸语言“家族数”的研究表明,大约9000年前印欧语系开始扩张并在地理上分离,从而逐渐形成印欧语系的诸语言。这项研究表明位于今天土耳其的农民是最早说印欧语系语言的人,而不是象有些语言学家猜测的是更晚年代出现的西伯利亚游牧民。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戈雷(RussellGray)和阿特金森(Quentin Atkinson)利用印欧语系各语言中词汇变化的比例来确定其从印欧语系“根语言”分离出来的年代。这种方法和遗传生物学家利用不同物种基因变异的比例来确定新物种出现的年代类似。

戈雷和阿特金森分析了87种不同语言,从爱尔兰语到阿富汗语。他们的方法不是分析各语言的总语库,而是通过选择出在各语言文化中都存在的200个词汇的词表来进行比较,如:“我(I)”,“打猎(hunt)”,“天(sky)”等。对于语言演化来说,词汇的研究比语法的研究更有意义,因为不同语言完全可能独立地发展出相同的句法结构。

戈雷和阿特金森的研究结果与很多已知的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吻合。如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是姊妹语言,她们与德语是堂兄弟关系,等等。

根据戈雷和阿特金森的计算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成员是距今八千到一万年的赫梯语(Hittie),其他印欧语系的成员都是从赫梯语演化而来的。

考古学证据表明,八千到一万年前,农耕技术开始由安纳托利亚(今天的土耳其)向欧洲和亚洲传播。掌握了农耕技术的农民开始向欧洲和亚洲迁徙,在这个过程中原先居住在欧洲和亚洲的当地居民也可能在接受新的农耕技术的同时开始采用这些农民的词汇。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有争议的,关于印欧语系起源于何处目前还没有定论。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库尔干(Kurgan)游牧民在约六千年前把印欧语从中亚传播出去。戈雷说:“不管我们如何改变分析或假设,我们都无法得到六千年这个结论。”

“这项研究正是语言学家们所需要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历史语言学的麦克马洪(April Mc Mahon)教授说,它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检验一个语言演化的理论。麦克马洪说:“语言学家们经常会提出一些大胆的假设,但他们在证明自己的假说方面做的很糟糕。”

但该研究使用的技术仍然存在困难,麦克马洪警告说,在语言中存在很多词汇陷阱,如在英语中的“skirt”来自维京人,而“shirt”才是原初的词汇。因此语言学家们必须小心地避免这些陷阱,否则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分析。

库尔干(Kurgan)游牧民在语言演化中的地位也不能彻底地否定,麦克马洪认为他们可能引发了后来的另一轮语言扩张的浪潮。麦克马洪说:“这并不是为了引起争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