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根本思想─四书研究成果

《论语》根本思想─四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其根本之思想为何,又为亟待考究之问题。由此则孔子之根本思想,其为一贯之道彰彰明甚!为此说者,必先有孔子之《论语》与子思之《中庸》同一根柢之假定,且其立言亦有近于独断之势。然一充分玩味《论语》之思想时,则仁之一字实足当之,殊无可以反对之理由。《论语》言仁最多而郑重视之,即此之故。而自其一面观之,亦为《论语》思想之本义所在,则本章之分述,义亦当然。

《论语》根本思想─四书研究成果

孔子之思想,表现于其《论语》谈话中者,其主要:(一)伦理思想;(二)政治思想;(三)关于人性之思想;(四)关于教育之思想;(五)关于哲学宗教之思想。

孔子思想之由来 《论语》思想(即孔子之思想)之由来为何?孔子曾自谓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非独创,而为集诸子之大成者。换言之为传述尧、舜、禹三代以来之政教思想。征之《中庸》所说,益为明白。《中庸》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由此言,则《论语》之思想,似完全为古人之思想,而实不然。其中固有可自为孔子之思想者。例之政教原理之仁的观念,则依孔子自己之意匠融贯而成。故孔子之教,绝非纯粹传统的思想。严密言之,仍不能自为创造的产物,盖由前述祖述、宪章、集大成之语,可考而知也。

更详论之,所谓祖述,祖述为何?所谓宪章,宪章为何?子思之《中庸》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毕竟祖述尧舜与宪章文武为某事某物,不曾明言。又对于此之解答,学者亦不一其说。而一比较孔子以前之思想与孔子之自身,不难于其间寻得其要领。所谓祖述者,毕竟不外尧舜第一思想之中,宪章者,毕竟不外文武周公之礼。何则,中为儒教根本观念重要条件之一,远自尧舜之世,即为修己治人之本,而至成为孔子思想之中庸,及忠恕论,此与仁之观念表里前后而构成其原理说。又周之礼,郁郁有文,孔子于修己,则以此为达于仁之重要手段,于治人,则以此为治国平天下之方法,固有其由来也。此所谓礼,不待言为广义之解,而指政治的法制社会的典礼、伦理的仪礼三者而言。

注 以祖述宪章为中为礼,始自白河、宇野两学士,及服部博士

前言祖述为中,宪章为礼是矣。以余之见,孔子之思想,不能谓其与此中、礼之外无关系。因而孔子以前古人之思想,影响及于孔子之思想,而其有出于此之外者,自不待言。例之三代伦理之思想中,有上述范围之所不及者,如(一)政教一致之思想;(二)修己治人之思想;(三)天人合一之思想;(四)福德一致之思想,(五)其他德论、义务论,何一不于此发其端。故广言之,孔子之思想,以孔子以前一切人之思想为要素,萃而成为孔子人格生活之洪炉,熔铸而集其大成,自当为至当不易之言。

根本思想 以上为关于孔子思想由来之一事。然其根本之思想为何,又为亟待考究之问题。

于此孔子曾自述其一二。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篇》)又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篇》)由此则孔子之根本思想,其为一贯之道彰彰明甚!

虽然孔子不曾明示其一贯之道为何,以是后之学者,于此又有种种之解说。曾子则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是以忠恕为一贯之道。朱子则谓“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论语集注》),是以理为一贯之道。全祖望谓:“一贯之道,不须注疏,但读《中庸》,便是注疏。一者诚也,天地之道,一诚而已。”是以诚为一贯之道。我国龟井南演以一为一贯之道。诸说之不同如此。

然则上述诸说之当否如何。先论“忠恕即一贯之道”说。此说在中国汉唐诸儒、有清多数考证学者,及我国宇野明霞等,多赞同之,于盖然的意味,大体尚是。然一精细论之,则二者决非同一之概念,最易明晓。何则忠恕之概念,包括孔子思想学说之全部,至为狭隘故也。例之孝悌仁义之德,幸由忠恕之观念中可以推量而出,而其他关于仪式、制度等,毕竟不能由此得演绎之说明。以是之故,虽曾子为孔子亲炙弟子,恐亦有未能自信之处。

次及朱子“理即一贯之道”说。此只可为朱子之思想,毕竟与孔子之思想有别。何故,理的思想,为宋儒所特有,孔子不曾为理气心性之论故也。故此说之为误,无庸赘论。(www.xing528.com)

又“诚即一贯之道”说。此说正当之解释殊鲜。为此说者,必先有孔子之《论语》与子思之《中庸》同一根柢之假定,且其立言亦有近于独断之势。而孔子一贯之道与子思之诚,其间本有显著之差异。与其要点:一贯之道,指形而下的汇归,子思之诚,则指形而上的实在,二者不能类比为言者也。

最后为“一即一贯之道”说。此说以为一贯之道,除一之外不得施任何之解释。然亦只见其形式,而未及其内容,故亦不能为正当之解释。

然则一贯之道毕竟为何?我国伊藤仁斋、物徂徕等,以仁之一字当之。仁斋之言曰:“忠恕二者,乃求仁之至要,而圣学之所成始成终者也。盖忠恕所以一贯之,非以忠恕调一贯也。”(《论语古义》卷二)此盖以仁为充实一贯之道。又物徂徕曰:“仁,先王之一德也。故谓先王之道,仁尽之。”(《论语征》)此以仁为一贯之道,而与国中现代学者之说同归,吾人大体采用斯说。

再覆按之,一贯之道,其概念颇属难解。以是解说纷歧,人各异见。然一充分玩味《论语》之思想时,则仁之一字实足当之,殊无可以反对之理由。且在今日国中有名学者,固无一人能持异论者也。

如是则孔子一贯之道为仁。但此所谓仁,不同于义、礼、知、信并称之狭义之仁,而其为广义之仁,自不待言。

以一贯之道为仁,则与礼、中庸、忠恕等之关系如何?此亦急待研究之问题。关于此而国中现代多数学者,以礼为一贯之道仁的外施,即仁之社会化。中庸为一贯之道仁的体段。忠恕为一贯之道仁的基础,而为实现此道最近之手段,吾人亦甚赞同。盖仁为一贯之道自身本质的名称。礼为一贯之道客观表现、社会秩序。中庸为一贯之道于个个特殊环境所为之适当形式状态。忠恕为一贯之道一方面,而且为实践之第一手段也。因而此之礼、中庸、忠恕等,一一受其本质于仁,此即一贯之道为仁之所以也。

由上之解,孔子思想之根本在一贯之道,亦得谓为在仁之自身。《论语》言仁最多而郑重视之,即此之故。固然具体的说明一贯之道,阐明根本思想,不能不就仁、礼、中庸、忠恕而详细论述之。而自其一面观之,亦为《论语》思想之本义所在,则本章之分述,义亦当然。

最后尚当一言者,一贯之道为仁,此不仅为孔子之伦理说,即政治、教育诸说,亦无不依此而通贯之,所谓一贯之道,其取义亦不外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