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中庸》中的思想?

如何理解《中庸》中的思想?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思想之荦荦大者,为上述之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及政治思想。而其存在,毫无可疑之余地。次观其天命说及福德一致说,此为宗教思想之一端,亦至显然。天命说,即认定天之命令而与时安处之思想。此天命谓为最高之规范亦无不可。此为继承“尽人事而听天命”之孔子思想故也。(十七章)此则表明福德一致之思想至为显著也。教育思想中庸之教育思想,于前章“教论”“修为论”,曾一论及。此则较孔子之思想为更进一步。

如何理解《中庸》中的思想?

中庸》思想之荦荦大者,为上述之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及政治思想。此外亦不无一二思想之足述。例之广义之宗教思想、教育思想是也。所谓宗教思想,(一)关于鬼神之思想;(二)天命说;(三)福德一致之思想。教育思想,即散见于上述教论、修养论中之思想。以下为免复沓仅一述其概略可乎。

宗教思想 中国一般思想宗教信仰之对象,不外乎天。而儒教之重视此天为尤要。此思想远目三代传来,天为一切之规范。例如尧之则天而统治天下,舜之祭上帝、礼六宗、望秩山川、偏于群神,孔子法天而畏敬之,其明证也。而此所谓之天,即上帝,总之不外“人格神”之自身。

因而此天、其为道德之最高标准不待论,尤要在此天俨若为批判者,对人而操祸福赏罚之权者也。

又《中庸》有论鬼神一章。即十六章:“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是也。

此之鬼神,简言之为神。详说则为天神、地祇、人鬼之总称。本文之目的,要之为赞美神德之广大,而亦可见子思确信有此神之存在也。尤其孔子为不语怪、力、乱、神,因而学者依据此点,有谓此文非《中庸》本相者,斯等否定,殊不足信,宁可视为子思宗教思想之一端。而况“有神论”派学者,固有以诚与天道,鬼神等视者乎?

由此观之,鬼神者,无声色无形体而超然于吾人之感觉之外者也。而其存在,毫无可疑之余地。盖体物遍满而无所遗故也。又其德为至盛,故人之斋明盛服而致祭者,当局固有所不自知也。

是故前文果视为子思发表之思想,则于其中当可认出:(一)此神为俨然存在之神;(二)此神有主宰万物之全力;(三)操纵人世祸福赏罚之大权;(四)人不可不积德敬畏此神之各种宗教观念。

次观其天命说及福德一致说,此为宗教思想之一端,亦至显然。盖此二者均可视为一种宗教信仰故也。(www.xing528.com)

天命说,即认定天之命令而与时安处之思想。换言之,即识得天命之谓。故此思想,其以风传之“天”的观念为基础,自不待言。而“天”即上帝之谓,前固明言为一“人格的神”也。上帝有时亦称天帝,鬼神乃宗教方面之天的变称,其命亦云天命。故天命为最终最上最极之命则无更进于此者。此天命谓为最高之规范亦无不可。彼之为天子者,受此天命,行此天意,而为天之子,故云天子。但天子而不行天道(即人道),至于不德而失其常态时,他之体天意者行放伐而代之,此为易世革命之根据。

所当注意者,《中庸》之安心立命,非如哲学上之宿命论。此为继承“尽人事而听天命”之孔子思想故也。而《中庸》之“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之思想,即此之谓。

次申福德一致之思想。此思想由支配万物之道德神所酿成。何则,天道人道,是一非二,故实践人道之有德者,自能顺应其命,由天授赏而大应显福也。此思想为伦理主义必然之归宿。而由希腊思想观之,则此亦为康德《道德宗教论》(灵魂不灭论)之前提。具此信念,则凡躬遇坎坷之有德者,得以变其无怨无尤心逸日休之岁月。至圣如孔子,即此最好之例证也。其见于《中庸》者,如“舜其大孝也欤!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十七章)此则表明福德一致之思想至为显著也。而在缺陷重重现实之今世,两者之不能一致,亦实无容讳言。于是而天命思想起焉。盖人类而不获得任何之信仰,则一日而亦不能安然持续其生活故也。

教育思想 中庸之教育思想,于前章“教论”“修为论”,曾一论及。兹为避免重复,仅抽出其要点如次。(一)教育之意义,为修道之事,所谓“修道之谓教”是也。道为人道,即道德之谓,盖致中和,体得其诚于吾人之身也。故由此点言之,《中庸》上教育之教材,道德以外无其它条件。(二)其目的,如曩所述,为致诚而得中和。盖诚为道德之究极,同时又为教育修养之标的故也。(三)其方法为上述之尊德性、道问学二者。

次之当注意者,为《中庸》之教育可能论。即依《中庸》之解则教育为可能。孔子言“下愚不移”以下品之教育为不可能,《中庸》则反之而以为可能也。前言生知、学知、困知三者知之结果则一,安行、利行、勉行三者行之成功则一,其明证也。故由此以推,《中庸》之思想,谓为“教育万能说”,亦无不可。此则较孔子之思想为更进一步。

至其教育主义,为道德的人格主义。方法上之主义,为先知后行论,亦得称为广义的主知主义。又学习之态度为自强主义。修养训练之态度,为笃行主义。《中庸》固曾重申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百倍功夫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