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作“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相对其他章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原文】
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译文】
真正重视美德的人并不去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保有美德;不重视美德的人却处处想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才丧失了美德。重视美德的人清静无为,无为是因为没有私欲;重视美德的人强调作为,是因为有私欲。
【原文】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4],则攘臂而扔之[5]。(www.xing528.com)
【译文】
重视“仁”的人碌碌多为,多为不是为了个人私欲;重视“义”的人碌碌多为,多为是为了满足私欲;重视“礼”的人碌碌多为,如果没有人响应,他就卷起袖子,死拉硬拽(强人就范)。
【原文】
故失道而后德[6],失德而后仁[7],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8]。前识者[9],道之华而愚之始[10]。是以大丈夫处其厚[11],不居其薄[12],处其实[13],不居其华[14]。故去彼取此[15]。
【译文】
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标志,是祸乱的开始。所谓的先见之明,对道来说属于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要笃守忠信,应当自处于厚实的道与德的境地,而远离浅薄与虚华。所以要舍弃那浅薄与虚华而选取这敦厚与朴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