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改革:分科与综合课程的创新策略

新课程改革:分科与综合课程的创新策略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

新课程改革:分科与综合课程的创新策略

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因此,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应该承认现行的分科课程这些缺点是比较突出的。

为此,本次课程改革在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前提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本身进行了改革,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

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如下:

(一)《品德与生活》(1—2年级),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3—6年级),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www.xing528.com)

(三)《科学》(3—6年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四)《历史与社会》(7—9年级),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该课程将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格公民。

(五)《科学》(7—9年级),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祟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六)《艺术》(1—9年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了解各艺术学科基本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的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七)《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设置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分科课程中,一个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而在综合课程中,一个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东鳞西爪,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

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这样就很可能导致综合课程形同虚设。另外,如果教师本人从未体验过综合课程,那么他们实施综合课程的难度将更大。这就要求师范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这是实施综合课程的必要条件。当务之急是综合课程的师资培训要到位,要帮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管理的问题。要在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虑综合课程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