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工程越来越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并已成为土壤修复的主导技术,修复工程量从几百立方米到几十万立方米土壤。目前,我国固化稳定化技术已应用于汞、铅、镉、砷等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化学氧化和固化稳定化联合修复有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技术也已开始在土壤修复中应用。
根据《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8—2016)》对我国177个土壤修复项目的调研结果显示:土壤修复以污染介质治理技术为主,占比68%;污染途径阻断技术占比32%。在污染介质治理技术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成为主要技术,分别占比32%和27%;物理、化学单一技术的应用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2%和7%。
从具体修复技术种类来看,填埋/阻控(32%)、固化稳定化(23%)、矿山生态修复(15%)成为土壤修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而水泥窑协同处置(5%)、氧化还原(5%)、微生物(4%)、植物修复(4%)及农业生态修复(4%)技术也属于主要的应用技术。相比之下,地下水抽提处理(3%)、土壤淋洗(2%)、化学改良(1%)、热解析(1%)、气相抽提(0.5%)与高温焚烧(0.5%)技术在市场应用中占比较低,如图1-2所示。
(www.xing528.com)
图1-2 2008—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应用情况
阻隔/填埋技术与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当前最常见的应用技术,并频繁与其他各项技术组合。水泥窑协同处置、热解吸/热脱附及焚烧技术的能耗和成本均相对较高,且主要为异位修复,在挖掘及运输中发生二次污染的风险较大,但从处理工期角度上看,该类技术所需的处理工期都相对较短。
目前,我国污染场地实施的土壤固化稳定化工程大部分采用稳定化技术,采用固化技术的工程较少,与美国超级基金污染场地修复采用固化为主的技术存在较大差异。稳定化技术是通过生物、化学方法将重金属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形态,阻止其在环境中迁移、扩散等。但是稳定化效果易受土壤性质、污染物种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药剂的稳定化效果在不同土壤中有差异,另一方面在长期条件下随着环境的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其安全性不确定,存在人体直接暴露的潜在风险。稳定化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稳定化材料的选择、药剂和土壤混合比例、药剂的注入等,具有工艺简单和养护时间短等特点,因此修复企业比较愿意采用。固化是对污染物同时进行稳定化和包封,长期环境安全性比稳定化好,基本无人体直接暴露的途径。固化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原位修复,不需要土壤挖掘、运输和处置等过程,节约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同时形成的整体固化块受外界环境影响小、风险小。但是目前固化技术的局限性也比较突出,其工艺复杂、工艺要求严格、养护时间长及受温度影响大,未受到修复企业广泛应用。我国现阶段污染场地固化修复仍以异位技术为主,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置目前仅有个例,究其原因主要是原位固化会影响场地未来使用用途,不易与场地开发相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