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区聚落风貌设计
聚落风貌主要通过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来体现,也包含在聚落形成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例如传统习俗、人文历史、当地杂艺等。矿区聚落风貌是基于矿业文化,在矿业环境的影响之下形成的环境特征。
(1)空间布局形式
在矿区聚落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聚落原本就独立存在,其区位、空间格局和建筑形态随着时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对聚落原本的布局形式和结构都造成了影响。而另一部分聚落则完全依托矿业开采发展而成的,其村镇聚落的空间布局主要服务于矿业开采和加工。因此,应依据聚落的区位条件和形成原因进行空间布局优化。对于无依托型矿区聚落,应保护其原有的空间布局,在其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整治。对于由于矿业开采等原因遭到破坏的地区,应在优化聚落整体布局的前提下进行复原和重建工作,确保居民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对于有依托型矿区聚落可依据所处的地形地貌条件和矿区特色进行空间布局。例如,矾山镇位于浙江省苍南县东南部山区盆地,境内因盛产明矾而得名,素有“世界矾都”之称,是浙南最悠久的矿山聚落。随着技术进步,矾的作用降低,矿区逐渐废弃,聚落逐渐转型发展旅游业。浙江矾山镇福德湾与矿区融为一体,空间布局具有特色,矿业遗址、村湾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村湾改造中应该保护原有的空间布局形式和历史建筑,增加配套设施,提升整体人居环境品质(见图6-45)。
图6-45 浙江矾山镇福德湾村庄空间布局[49]
(2)矿区聚落色彩风貌
首先,应从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建筑中提取色彩元素符号;其次,宜使聚落风貌色彩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遥相呼应,创造出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色彩景观;最后,应注意体现矿区聚落的矿业特色,营造矿业特色鲜明的矿区聚落色彩风貌。例如,日本石见银山矿区在16世纪至17世纪上半期的鼎盛时期,是日本主要的银矿来源,矿产枯竭后,经过保护和修缮成为亚洲首个登录世界遗产的矿山遗址,其范围包括银矿山遗迹及鞆浦道和温泉津冲泊道等矿区聚落。小镇保留了较多十六七世纪的历史建筑,聚落色彩风貌协调,与周围保护完好的森林资源和矿山遗址形成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效果(见图6-46)。
图6-46 日本石见银山聚落
(3)建筑立面风貌
矿区聚落建筑立面改造主要有如下方法:一是对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民居应进行保护和修缮;二是对于能够代表矿区历史的建筑应予以保留;三是对于质量较差并且影响聚落整体风貌的建筑应予以拆除。浙江矾山矿区内福德湾村的建筑极具地域特色,材料来自于地方石材,与自然融为一体。部分建筑年久失修,需要修缮,也有部分建筑与整体风貌冲突较大,需要进行外立面整治或拆除。经过建筑立面风貌整治后,整个聚落地域特色更加鲜明,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见图6-47)。
图6-47 浙江矾山镇福德湾[50]
2.矿区聚落公共空间设计
矿区聚落公共空间主要包括街巷、广场等。
(1)街巷空间设计
街巷是聚落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整个聚落的脉络和肌理。由于建筑的布局和地势的影响,形成弯曲、笔直、狭长、宽敞等形式不一的空间。街巷和沿街立面的改造也会形成虚实统一的变化效果。对于矿区聚落的街巷景观来说,应结合其矿业文化的特色,在铺地材料、植物配置、空间形式等因素中融入当地矿业文化的景观元素,增强矿区聚落的可识别性和协调感。
(2)广场设计
广场是矿区聚落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上划分,矿区聚落的广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生活性广场,其主要功能为日常交流、健身休闲、娱乐等。这类广场在设计过程中应空间划分合理、动静分区明确,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特别是在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的矿区聚落,应考虑到老人、儿童和妇女的使用需求。另一类为文化性广场,主要用于展示村镇的历史和举行集会等。广场一般位于村庄的入口区域,可用雕塑、浮雕墙、多媒体技术等形式展示矿区聚落的历史和矿业文化。例如西班牙桂尔工业区聚落的中心广场设计中以桂尔先生的雕塑作为广场中心景观,周围空旷的空间成为居民们游憩活动的场所(见图6-48)。
图6-48 西班牙桂尔工业区小镇中心广场
3.矿区聚落植物景观设计
矿区聚落植物景观应充分结合聚落风貌、公共空间及道路进行设计。遵循乔灌草搭配、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季相变化和造景效果。
在矿区聚落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乡土植物的特性,还应考虑到矿区废弃地的特殊性。在选择植物种类的时候,应选择适宜在矿区种植的植物,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实现空间造景的功能。可选用生长力顽强的植物进行种植。例如沙棘、狗牙根、胡枝子、芒草等先锋植物,逐渐形成针叶林和针叶混交林。景观效果较差的矿区建筑和构筑物可栽植攀援植物形成垂直景观带,起到藏拙的效果。
【注释】
[1]曹庄,林雨庄,焦自美,等.奥姆斯特德的规划理念——对公园设计和风景园林规划的超越[J].中国园林,2005,21(08):37-42.
[2]李伟.关于《设计结合自然》的历史叙事——从历史的角度看伊恩·麦克哈格与景观设计学[J].新建筑,2005(05):64-67.
[3]Hargreaves G.Post-Modernism Looks Beyond Itself+Building Design[J].Landscape Architecture,1983,73(04):60-65.
[4]本图片为赵丹绘。
[5]刘晓明.风景过程主义之父: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J].中国园林,2001,17(03):56-58.
[6]图 片 来 源:http://hargreaves.com/projects/PublicParks/Candlestick/,2017-11-12。
[7]李可可,黎沛虹.都江堰——我国传统治水文化的璀璨明珠[J].中国水利,2004(18):75-78.
[8]黄艳鹏,王江萍.从哈格里夫斯看风景过程主义[J].园林,2016(06):67-69.
[9]刘海龙.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生态学报,2004,24(02):323-329.
[10]孙晓春,刘晓明.构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J].中国园林,2004,20(03):8-12.
[11]图片来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2017-07-12。
[12]李斌,陈月华,童方平,等.采矿废弃地植被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营造研究——以湖南冷水江锑矿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09):273-276.
[13]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19(03):11-18.(www.xing528.com)
[14]图片来源:http://china-landscape.net/info_detail.asp?param=25273,2017-07-21。
[15][美]阿肯色大学社区设计中心.低影响开发——城区设计手册[M].卢涛,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10.
[16]Damodaram C,Giacomoni M H,Prakash Khedun C,et al.Simulation of Combined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for 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J].Jaw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10,46(05):907-918.
[17]Coffman L S,France R L.Low-impact Development:An Alternative Stormwater Management Technology[M],2002,pp.1-12.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10.
[19]该图为赵丹绘制。
[20]图片来源:http://www.jdland.com/dc/canalblocks.cfm,2017-08-23。
[21]图片来源:http://www.calid.cn/,2017-08-23。
[22]该图为赵丹绘制。
[23]户园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综合效益的分析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50-51.
[24]胡洁.唐山南湖:从城市棕地到中央公园的嬗变[J].风景园林,2012(04)。
[25]图片来源:http://scenariojournal.com/strategy/palmisano/,2017-08-23。
[26]图片来源:http://www.hannor.com/wudinganli/59.html,2017-07-11。
[27]图片来源:http://www.yuanlin8.com/gongcheng/7219_2.html,2017-07-12。
[28]图片来源:http://www.coolplaces.co.uk/places/uk/england/cornwall/fowey/660-eden-project,2017-05-15。
[29]该图片由Ricardo Bofill工作室提供,为作者自摄。
[30]该图为作者主持的石嘴山矿区再生设计项目。
[31]Peter Montin.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Designed Landscapes,1983,3(02):121-129.
[32]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0.
[33]图片来源:http://www.athenshash.com,2017-08-23。
[34]图片来源:http://www.publicspace.org/。
[35]图片来源:http://www.sxdonghu.com,2017-04-12。
[36]Michael Lailach.Land Art:The Earth as Canvas(Taschen Basic Art Series)[M].Germany:Taseherl,2009,p.3.
[37]廖沙泥.中国大地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1:19-24.
[38]陈望衡.自然与人共同的创造——大地艺术的美学思考[J].艺术百家,2008(01):Ⅹ13-Ⅹ16.
[39]侯伟.极简主义与大地艺术中的符号学意象[J].美苑,2007(12):77.
[40]刘沁炜.“沙漠的呼吸”:埃及沙漠神秘环境艺术品[J].风景园林,2014(02):13.
[41]图片来源:http://www.en.wikipedia.org,2017-08-11。
[42]图片来源:http://www.ja.wikipedia.org,2017-08-11。
[43]图片来源:http://www.uk.wikipedia.org,2017-07-11。
[44]图片来源:http://www.asla.org,2017-11-12。
[45]图片来源:http://www.asla.org,2017-11-12。
[46]戴湘毅,刘家明,唐承财.城镇型矿业遗产的分类、特征及利用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12):2359-2367.
[47]该图为米佳摄制。
[48]该图为米佳摄制。
[49]图片来源:http://www.cnfs.gov.cn,2017-08-12。
[50]图片来源:http://www.cnfs.gov.cn,2017-1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