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探究了多样统一、有限触碰和语汇转换三种文化传承与融合的景观设计方法,力求追寻理想中的文化传承与融合模式。
1.多样统一
关于多样统一设计方法的解读可参考我国遗产保护的演变历程。我国遗产保护通常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修旧如新,即修复后的面貌展现的是刚建成的状态。修旧如新中的“新”是指用新材料置换原有的材料,同时整饬外观,使之焕然一新。这种做法在获得崭新的面貌的同时,却破坏了历史信息的原真性。随着我国逐步引入西方历史遗迹修复思想,保持全部层面历史信息的修复观念为更多人所接受。
第二种是“修旧如旧”,这是新增的语汇,采用“做旧”的方法与原语汇协调统一,从外观上好像没有修补一样。该方法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体现。“原状”,不仅指文物外貌,还包括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修旧如旧”需要在保护遗产价值的前提下,保护文物的原真性。
第三种方法则是“新旧共生”,即修补的部分采用与原来不同的形式,如颜色、材料、肌理等不同,使得修补的部分遵循可识别的原则,与原有部分很容易区别开。“共生”不是新语汇对旧语汇的简单延伸,而是融合了原有的内涵、要素,进而对其改进和优化。黑川纪章的“新共生思想”是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该理论从空间、文化和环境出发,提倡“部分为整体共生、内部与外部共生、不同文化的共生、历史与现实共生”的思想(见图6-19)。
图6-19 工业综合体原貌
巴塞罗那有一处建于1900年左右的废弃水泥厂,包括30个储料罐、地下仓库和机房。建筑师里卡多·波菲(Ricardo Bofill)将其改造成建筑事务所。储料罐被改建成工作室,厂房被改成“大礼堂”,建筑周边种植了橄榄、棕榈、柏树等植物。在废弃水泥厂再生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新旧共生”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艺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历史信息也得以保留和延续(见图6-20)。
前面两种方法遵循的是和谐统一的原则,而新旧共生则是采用对比的手法,产生矛盾冲突。这些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废弃矿区再生设计。
在废弃矿区景观再生设计中,将受损场地按照原有地形、地貌加以恢复,类似于修旧如新。对于一些有着较高价值的采矿遗址也可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保存了大量的竖井、平巷与盲井等,采用木质支架防护,并有通风、排水和提升设施。在遗址修复中主要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保持历史信息的原真性(见图6-21、图6-22)。
图6-20 改造后的景观[29]
图6-21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图6-22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修旧如旧案例
相比较前两种,新旧共存的方法在矿区再生中运用更加广泛。通过设计产生的新“语汇”与原有“语汇”虽然属性不同,视觉上存在差异,但两者能有机共生,形成多样统一的系统。新“语汇”的出现使语汇由三维空间演变成四维空间,增加了时间轴。矿区蕴涵的地域文化信息被新“语汇”激发出来,通过多种“语汇”的碰撞,在矛盾冲突中达到和谐统一(见图6-23、图6-24)。
图6-23 矿坑再生设计
图6-24 矿坑景观小品[30]
在石嘴山矿坑设计中,在岩壁生态修复中保留了部分采矿痕迹,使新设计的语汇如瀑布、亲水栈道、生态修复后的崖壁与原有采矿痕迹形成多样的统一,使游客在体验美景的同时也能唤起曾经的采矿记忆。
2.有限触碰
有些废弃矿区的场地和遗留物极具特色,应充分解读场地环境与文化,发挥艺术创造力去激发场地活力。新的设计语汇应对场地有限触碰,尽可能地保存场地原有遗存,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中提取特征并加以强化,这种推波助澜的创作思想可保持矿区地貌的鲜明特色。废弃矿区再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特别是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对于场地应该是有限触碰。正如英国景观设计师Joseph Spence所说:“存在即是对设计最好的指导。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憧憬,成为设计的驱动力。设计完成后,自然接管一切,而我们只管耐心等待。请注意,你只是漫漫时间长河中影响这一小部分世界的人群中的一个。”[31]
德国科特布斯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市郊遍布着数十个巨大的矿坑,地面满目疮痍。在矿区治理中该市遵循低影响设计的原则,聘请多位艺术家,在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创作的作品由于由自然材料构成,且对场地扰动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将逐渐消失,场地生态系统将逐渐恢复(见图6-25)。
图6-25 德国艺术家Herman Prigann矿坑旁的大地艺术作品[32]
希腊狄俄尼索斯采石场(Dionysos Quarry,Greece)修建于15世纪早期,位于希腊彭德利孔山(Pendelik)(见图6-26)。该山盛产大理石,雅典大量历史建筑材料来源于此。该处见证了雅典的历史,是营造纪念性景观的绝佳场地。公共艺术师内拉·戈兰达(Nela Golanda)和建筑师阿斯帕西娅·库祖皮(Kouzoupi)将该处精心打造成一处露天博物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采矿用的斜划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大型设备,借用古埃及的采运方法,开采出来的大理通过些滑道运送出来。该处滑道和原有的采石地貌特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露天博物馆内设计了一系列的参观路径,人们沿着该路径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采矿的过程。建设过程没有使用任何现代材料,采用的都是原来开采剩下的碎石,历史印记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见图6-26)。
图6-26 希腊狄俄尼索斯采石场[33]
巴塞罗那TURÓDE LA ROVIRA山,原是一处采石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成为防空高射炮阵地,内战结束后,发展成一处名为“Els Canons”的棚户区,由于举办奥运会,该棚户区被拆除,2006—2010年场地开始被重新发掘,2011年正式成为巴塞罗那城市历史博物馆(MUHBA)官方的历史遗址(见图6-27、图6-28)。在该项目设计中,对内战遗址,以及棚户区和采石场的遗址进行了充分保留,新的设计语汇仅对场地进行有限的触碰,正如2012年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评审团评语所说:“它没有用任何过度的提示,就唤起了人们对内战、采矿和棚户区自建历史的回忆。也因此,这个边际空间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巴塞罗那城市的意识中。”[34](www.xing528.com)
图6-27 TURDE LA ROVIRA山鸟瞰
图6-28 山顶炮台遗址
3.语汇转换
这里,语汇指的是设计语汇,与语言类似,设计语汇也包含“语素”“语法”和“章法”,类似于文章的起始、尾声、过渡、高潮等。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用设计语言“讲述”一个空间主题的过程,其语汇包括了空间中各种自然和人工的要素。通过设计语法将其组织成多维的空间结构,就像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
原有语汇景观效果不佳或格局混乱,运用多样统一和有限触碰的方法,增加新语汇则会放大缺陷,这时就需要运用设计方法转换原有语汇,生成新的设计逻辑。语汇的转换不同于再造,而是在创造新语汇的同时,充分尊重原有语汇,通过转换延续地域文脉。
巴塞罗那Montjuic山顶的采石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建设老城区所需的大量建筑石材来源于此,此地可以说是巴塞罗那城市精神之所在(见图6-29)。设计师将其改造成一处公墓,用来纪念1936年至1939年期间西班牙内战时期逝去的人们。空旷的草坪、肃穆的纪念碑、沧桑的采石遗迹共同绘制了一幅历史画卷。通过设计将采石场语汇转化成一处纪念性的场地,在延续原有文脉的同时,将其与城市历史和精神结合起来(见图6-30)。
图6-29 Montjuic山内战公墓
图6-30 Lluís Companys墓
绍兴东湖的箬篑山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采石场,矿区废弃后,当地人按照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将其改造为一处巧夺天工的景点。原有混乱、碎片化的语汇转换成有序的、充满地域风情的语汇,同时保留了崖壁、洞穴等人工采矿的痕迹(见图6-31)。
图6-31 东湖景观[35]
4.区域共生
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其通过影响地域人类活动,对文化施加作用。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空间限制性,产生了异质性的地域文化。废弃矿区场所和文化是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其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考虑矿区本身,场所的外围环境也是影响设计的重要因素。要综合协调矿区内外环境,从城市乃至区域角度着眼,综合统筹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通过再生设计后的新语汇协调矿区内外矛盾和内外环境的逻辑结构,使矿区要素与区域环境共生为有机整体。
在笔者主持的金湖矿区景观再生设计项目中,从区域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矿区及周边环境因素,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楚文化、民俗文化、青铜矿业文化为脉络,将区域建设成集矿冶遗址保护、矿山生态修复、矿区城镇复兴和乡村环境重塑等于一体的示范区(见图6-32)。在此理念指导下,废弃矿区重构为四大功能区(见图6-33、图6-34)。
图6-32 金湖矿区再生功能区
图6-33 金湖矿区再生设计平面图
图6-34 金湖矿区再生设计鸟瞰图
①铜都金谷片区位于金湖区域中部,围绕楚文化和青铜矿冶文化,以遗址和历史故事为主线,依托楚国鄂王遗址和数个矿坑展现大冶古铜矿采冶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现代铜矿先进的工业技术。
②绿色矿区片区位于金湖区域东南,场地内分布十余处废弃矿坑,采用生态修复的方法恢复生态环境,进而对废弃矿坑复垦或综合利用。
③钟灵玉镇片区位于金湖区域以北,紧邻大冶城区,区内有数座规模较大的工业遗迹。重点是对工业遗迹进行整治改造,并合理利用,建设以孔雀玉石为主题的创意文化街区。
④花溪绿村片区位于金湖区域西南,以矿区农村居民点为依托,发展花卉和中草药种植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
四大功能区将矿区再生与城乡功能建构耦合起来,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保护与合理利用矿冶遗址,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工矿城镇的复兴,利用废弃矿区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重塑乡村,实现区域共生,使金湖矿区成为区域复兴的引擎。
5.结语
地域文化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在特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地域文化的个性最充分地反映在物质空间上,包括建筑、聚落和城市及各类景观,所以景观对于展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身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吞噬下,地域文化逐渐被侵蚀,千城一面、乡村和景区景观城市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设计中传承与融合地域文化,营造具有地域个性的作品意义重大。在废弃矿区再生这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领域,更应当挖掘地域文化、重塑场所精神、加强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