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废弃地类型
废弃地种类繁多,按性质可分为金属废弃地、非金属废弃地、能源废弃地三种主要类型。金属废弃地是指对黑色金属(如铁、锰等)、有色金属(如铜、锌、铝等)和贵重金属(如金、银等)开采后形成的废弃地。金属废弃地多分布于我国的丘陵地区,其地质条件复杂,岩层坚硬,容易因为矿山坡边失稳诱发地质灾害,此外,大量矿渣和尾矿不合理地堆放破坏土地,排放的废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污染水土环境,容易引发泥石流。非金属废弃地主要是指开采非金属化工原料形成的废弃地、开采非金属建材原料形成的废弃地以及开采非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形成的废弃地。这些非金属废弃地大多采用爆破开采的方式,容易造成山体被破坏,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导致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而且此类废弃地一般经过大量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山体结构,遗留下大量的矿坑,使岩体裸露,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能源废弃地主要分为油气类废弃地和煤矿废弃地。油气开采活动容易造成区域地面沉降、地下水层被破坏、原油污染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矿口附近植被遭到破坏。煤矿开采中的露天开采方式则使山体和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问题;而井工开采则会将山体挖空,容易引起地面塌陷等问题。
经过分析可知,金属废弃地和能源废弃地受到的环境污染程度大,同时开采后的地质条件不稳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恢复难度大、成本高,且容易被地质灾害所破坏,运用“海绵体”理念进行景观再生成本高。非金属废弃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不易发生地质灾害,虽然非金属废弃地的山体土方受破坏较严重,土壤贫瘠,但这些问题可以经过生态修复的手段进行恢复,较适合运用“海绵体”理念进行生态修复。
2.地理位置
废弃采石场的地理位置不同,其进行转型时的功能定位也不同。采石场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一般分为“无依托采石场”和“有依托采石场”。无依托采石场是指在远离城市的地区进行开采的采石场;有依托采石场是指在城市附近进行开采活动而形成的采石场。
无依托采石场大多远离城市,要对这些采石场进行改造,则面临强度大、成本高的困境。一般来说,无依托采石场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利用率低、重点改造的意义不大,因此重塑远离城市的废弃采石场通常采用低成本的单一边坡复绿技术。(www.xing528.com)
有依托采石场的产业转型相较于无依托采石场而言,经济成本较低,景观再生力度较小。并且,靠近城市的废弃采石场的重塑可利用的资源丰富,如附近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工业遗迹等,通过结合场地资源,使得这些采石场转型后利用率高。在有依托采石场的地理位置优势进行重点开发和景观再生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提升采石场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建立区域绿色海绵系统,打造城市的“后花园”。
3.规模
并不是所有的废弃采石场都能在生态转型过程中能成功地融入“海绵体”理念的措施,可进行转型的采石场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采石场所在区域规模不宜过小,要有足够的空间布置“海绵体”理念下的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其次,不宜在水资源短缺、远离河流湖泊的地方选址,否则许多低影响开发设施将无法布设;最后,采石场内还应有与附近城市或河流湖泊相连接的水流通道,以保证其能发挥调节雨洪的功能。另外,废弃采石场进行景观再生设计之后,很有可能作为公园、休闲娱乐等场所,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且政府要对该项工程有高度的重视和支持,群众对生态修复工作具有积极性,有利于社会宣传和示范推广作用。
4.功能定位
废弃采石场转型的功能定位是根据其所在地理位置而确定的。有些采石场位于农村,其中大部分为有依托采石场,且数量最多,这类采石场在被开采之前一般是耕地或者林地,所以在转型过程中,应以发展观光农业园为方向进行功能定位。有部分废弃采石场位于城郊,这类采石场大多面临着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容易引发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对这些废弃采石场首先要恢复其生态功能,然后结合场地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对其进行场地规划和功能定位,如作为城市扩张的备用空间,也可以将其设计成休闲公园、旅游景点等。除了乡村和城郊废弃采石场,还有一部分采石场地处城市内部,其具有较高的地块价值,可以将其改建成房地产项目、休闲公园、生态示范园、工业文化博物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