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景观与自然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以奥姆斯特德为首的美国景观规划设计流派异军突起,在英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之上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石。奥姆斯特德极为推崇自然,并从生态的高度将自然引入城市中。他开展的一系列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公共广场等规划和设计,推动了美国全国性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的发展。他的著名作品——纽约中央公园,成为现景观规划设计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1]
19世纪60年代,以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为首的学者率先发出“设计结合自然”的倡议,呼吁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唤起了景观规划设计师们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注,因此他被誉为“生态设计之父”。麦克哈格提出在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尊重自然的演变和进化过程,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等各种自然资源。[2]设计结合自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好设计与场地的关系。他的这种生态设计思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革命性的变革。
2.风景过程主义
(1)风景过程主义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在生态设计思潮席卷美国大地的时候,美国著名的景观规划设计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并没有随波逐流,他坚持将艺术放在景观规划设计的首位,认为艺术是其灵魂,积极探索艺术与科学在景观中的融合,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美国的评论家曾评价哈格里夫斯是“风景过程的诗人”。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其艺术的原创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认可,如烛点台文化公园、拜斯比公园、2000年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设计、广场公园等。
哈格里夫斯的作品注重营造大自然的动力性和神秘感,让人们感受到场地特定的人与水、风等自然要素的互动,以及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变迁。与欧洲园林“如画般”“封闭式”的传统式构图所不同的是,他认为开放式的构图更为重要。他致力于探索和挖掘文化和生态两方面的联系,从基地的特点出发,寻求风景过程的内涵,搭建与人相关的框架,并将这种方法誉为“你建立过程,但不控制最终产品”。他在自然的物质性与人的内心世界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人们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3]
(2)典型案例
拜斯比公园位于加州帕罗奥多市的海边,是由一块占地约30余亩的垃圾填埋场改造设计成的一座特色鲜明的滨水公园。设计师哈格里夫斯非常注重废弃地的利用,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他发现场地有大量废弃的电线杆,他将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电线杆顶部削掉,通过电线杆顶部形成的虚的斜面与山丘形成的实的曲面,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场所感。山坡处的土丘群使人联想到当年印第安人猎鱼时填起的贝壳堆,蜿蜒的自行车道也是由贝壳铺设而成。高速公路上的隔离墩按“V”形序列排列,与附近机场跑道相呼应,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整个公园由大面积草地覆盖,每当雨季来临时,大片荒草被染上生机勃勃的绿色,形成一种人工难以营造出的壮观的自然美景(见图6-2)。(www.xing528.com)
图6-2 拜斯比公园[4]
烛台点文化公园,位于加州旧金山市的海湾,是由城市一处垃圾填埋场上设计改造而成的一座城市文化公园。设计师哈格里夫斯挖掘了场地主要的元素,如风、水、船、码头等,构成一种新的设计语言,以此表达基地的场所精神。在设计概念中,他在城市的主导风向上设置了一排弯曲的人工风障山,并在最里侧风障山留出一个开口,作为公园的主入口。他设置“U”形人工水湾连接海湾和公园腹地,并在U形水湾的两个端点设置观景台。[5]游客置身于公园中,能沐浴到迎面而来的海风,体验惊涛骇浪,感受自然动态之美(见图6-3)。
图6-3 烛台点文化公园[6]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秦国蜀守李冰设计建造的长江流域水利开发的首项巨大工程。它巧妙地利用岷江的自然环境,合理布局渠首建筑物,因地制宜地进行施工和维修,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
都江堰主要的工程分为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工程。根据岷江河床的走势,及枯水期和丰水期来水量和来沙量的不同,合理巧妙地布置安排工程的位置、结构、尺寸、方向、角度等,以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达到引水、分水、泄洪的目的。鱼嘴的设计和工作原理,尊重和利用了“大水走直、小水走弯”的自然规律,它与上游的百丈堤及下游的内外金刚堤发挥联合作用,丰水期按“内四外六”的比例,枯水期按“外四内六”的比例分水,引入灌区。飞沙堰高程设计比内金刚堤和人字堤低,当内江水超出需要时,水会从飞沙堰顶部溢入外江。飞沙堰工作原理尊重和利用了弯道环流中凹冲凸淤的自然规律,其修筑成微弯的形状,与上游的内江河段形成一道微弯的形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水流所携带的泥沙会从凸岸的飞沙堰顶部翻出,进入外江。且飞沙堰的飞沙效果与内江水流量成正比,内江水流量越大飞沙效果越好,当水流超过某一最大值,水流会被飞沙堰冲毁,几乎所有上游来水会进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安全。宝瓶口是灌区的总取水口,与鱼嘴、飞沙堰巧妙配合,是进入灌区的水量保持稳定,枯水期和洪水期均能保证程度平原的灌溉用水(见图6-4)。[7]
图6-4 都江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