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矿区再生研究现状及绿色基础设施设计

矿区再生研究现状及绿色基础设施设计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欧美等国家废弃矿区再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目前已较为成熟。

矿区再生研究现状及绿色基础设施设计

1.国外废弃矿区再生研究现状

一般来说,废弃矿区的再生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生态恢复,是指通过工程技术修复矿区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植被的修复等。第二个层次是土地功能的更新,由矿业废弃地向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转变。第三个层次为景观更新,包括矿区景观再造、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与此同时,废弃矿区再生研究也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如生态学环境工程、土地管理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欧美等国家废弃矿区再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目前已较为成熟。20世纪70年代之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废弃矿区的改造主要集中在矿区土地的复垦技术、工程实践等工程和技术,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始于20世纪20年代开展的德国莱茵河煤矿区的林业生态恢复工程是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废弃矿区的改造受到恢复生态学的影响,这一时期废弃矿区的改造主要是使其恢复到破坏之前的自然景观,在改造过程中已经开始对文化、游憩用地等进行考虑。这一时期,大地艺术设计手法开始介入到废弃矿区的再生改造实践当中,大地艺术家们发现,废弃地能够展现出一种孤寂荒凉的感觉,主张采用大地艺术的手法循环利用废弃矿区中的土地、湖泊和河流等。大地艺术家们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废弃矿区再生的发展。此外,景观设计师也逐渐参与到工矿废弃地的改造中,较为著名的是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 Work Prak),其建于1972年,之前是煤气厂,废弃后场地存在大量的污染,周边居民深受其害,设计师理查德·海格充分尊重场地的历史、环境,成功挖掘其工业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设计中体现其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沧桑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浪潮的推动,废弃矿区的再生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生态美学、景观都市主义、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等兴起与发展,为废弃矿区的改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历经百年喧嚣繁华的鲁尔工业区逐渐衰败,遗留下大片的工业废弃地、钢铁设备、矿坑、污染的河道等,成为困扰社会、民众和政府的重要难题。德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国家建筑展等大型区域复兴战略,其中IBA计划爱姆舍园区的被杜伊斯堡公园获得较多的国家关注,设计中采用“最小干预”的设计策略,以营造“废墟中的绿洲”为核心设计理念,对原有的工业设施和线路进行完整的保留,并赋予新的功能和内涵,为世界范围内废弃矿区改造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2.国内废弃矿区再生研究现状(www.xing528.com)

我国最早的矿业废弃地的改造始于清代末期,浙江绍兴的东湖历经2000多年的采石历史,清末之后逐渐被改造为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矿山废弃地的再生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研究土地退化和土壤退化问题,主要以农业复垦为目标。由于经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土地复垦处于自发、零星、分散的状态,矿山废弃地的复垦率极低,废弃矿山的改造效果甚微。

20年代90年代,随着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进入了法制轨道。这一时期强调恢复生态学理论在基质改良方面的运用,废弃矿区生态恢复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990—1995年,我国1526家中、大型矿山企业恢复矿山废弃地面积达4.67万公顷,占累计矿山废弃地面积的1.6%。这一时期的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就是以土地复垦为基础,逐步恢复其自然生态系统,在植物的选择上优先考虑来贫瘠、耐旱的植物,并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植被进行种植,构成了丰富多层次的景观。

21世纪初以来,随着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耕地保护力度加大,这时期矿山废弃地的改造目标以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主,单一的复垦复绿的环境治理观念逐渐发生转变,景观设计手法在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景观都市主义等思潮开始影响和指导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刘海龙认为采矿废弃地是人为较大程度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功能、使用功能、美学价值已遭到严重破坏,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手段可以促进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再生,并采用景观设计的手法重新赋予其美学价值,这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以及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陶林认为矿山废弃地的改造不仅仅是将被破坏的土地复绿成林及保留矿业遗迹,而是运用生态理念和景观手段为衰退的景观提供一条新的出路,要在冰冷的工业环境中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表达特定的场所精神。郭宏峰在对乐清市东山采石场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我国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在生态恢复基础之上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陈汗青等主张构建废弃矿区再生设计的生态价值观,并从场所精神的挖掘、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受损地表再设计三个方面剖析了基于生态价值观的环境再生设计思路。廖启鹏等认为大地艺术能够塑造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提高自然景观的生命力,可以增强废弃矿区的亲和力,废弃矿区景观再生设计应摒弃不符合生态规律的内容,充分发挥“自然式”和“人工式”两种形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矿山废弃地再生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如矿山公园、农业观光园、植物园、生态艺术园及其他景观园林等。2006年,国土资源部下达关于加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通知,矿山公园的建设拉开序幕。矿山公园景观资源种类丰富,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括各种人文景观,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生态恢复、环境治理、文化重现等手段,实现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李军等认为矿山公园建设是实现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对矿山公园的建设进行了探讨。马锦义等以宜兴市金山农业生态园和华东生态休闲园为例,从水系、废弃建筑物、地形地势、坡地复垦等多个方面,对矿山废弃地的改造利用方式和创意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朱健宁在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中,在“真实”胜于“艺术”思想指导下,保留场地中原有的信息和元素,展示原有的景观特征,延续历史文脉,并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现代技术,将废弃采石场打造成为既具有自然文化特征,又能很好融入现代城市肌理的城市公园。上海辰山采石坑历经百年的开采历史后被废弃,在辰山植物园矿坑公园设计中,朱育帆等在生态修复和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之上,通过极尽可能的链接方式,充分发挥出场地潜力,将一处废弃地成功转变成人文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矿业文化的游览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