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原理
沉淀是水处理技术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淀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2.沉淀类型
沉淀的过程根据性质可以分为4种类型:①自由沉淀;②絮凝沉淀;③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④压缩沉淀。
3.应用范围
(1)自由沉淀 用于废水的预处理工艺(沉砂池),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无机物(沙粒)以及某些相对密度较大的颗粒状物质。
(2)絮凝沉淀 用于污水进入生物处理构筑物前的初次沉淀池。在这一阶段,是去除相当部分的呈悬浮物状的有机物,以减轻微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
(3)区域沉淀 用于生物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主要用来分离微生物处理工艺中产生的微生物脱落物、活性污泥等,使处理后的水得以澄清。
(4)压缩沉淀 用于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池。主要将来自初沉池及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少污泥体积、降低后续工艺的构筑物尺寸及处理费用等。
(一)自由沉淀实验
1.实验目的
(1)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法。
(2)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即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的关系曲线。
2.实验原理
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用沉淀管进行(图2-1)。设水深为h,在t时间能沉到h深度颗粒的沉速u=h/t。根据某给定的时间t0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0。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都可全部去除。设原水中悬污物浓度为C0,t时的悬浮物浓度为Ct,则沉淀率:
式中在时间t时能沉到h深度的颗粒沉淀速度u
3.实验装置及材料
(1)有机玻璃沉淀柱一根D=150mm,高2.0m;工作水深设为两种,H1=1.5m,H2=1.2m,每根沉淀柱由取样管、进水管及放空阀组成。
(2)测定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
(3)玻璃烧杯、移液管、玻璃棒和搪瓷托盘。
(4)万分之一天平、干燥器、烘箱、抽滤装置和定量滤纸等。
(5)人工配制水样。
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
图2-1 自由沉淀实验设备图
4.实验步骤
(1)打开沉淀管的阀门将污水注入沉淀管,然后打开进气阀,曝气搅拌均匀。
(2)关闭进气阀,此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C0),同时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启秒表,记录沉淀时间。
(3)分别取样100mL,测其悬浮物浓度(Ct),记录沉淀柱内液面高度。
(4)测定每一沉淀时间的水样悬浮物固体量。悬浮物固体的测
定方法:首先调烘箱至(105±1)℃,叠好滤纸放入称量瓶中,打开盖子,将称量瓶放入已调好的烘箱(105±1)℃中至恒重;然后将已恒重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固体,然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称量瓶,烘干至恒重。
(5)悬浮物固体计算
悬浮物固体含量
式中 ω1——称量瓶+滤纸质量,g
ω2——称量瓶+滤纸质量+悬浮物固体的质量,g
V——水样体积,mL
(6)整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记录表(表2-2和表2-3)。
表2-2 自由沉淀实验记录表
表2-3 u-E计算结果统计表
5.结果整理与分析
(1)实验基本参数
水样性质及来源__________
柱高H=__________
沉淀柱直径D=__________
水温__________
原水悬浮物浓度C0=__________mg/L
(2)实验数据整理及关系曲线绘制 根据不同沉淀时间的取样口距液面平均深度h和沉淀时间t,计算出各种颗粒的沉淀速度ut和沉淀率E,并绘制时间—沉淀率和沉速—沉淀率的曲线。
利用上述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时间t时,沉淀管内未被去除的悬浮物的百分比,即:
以颗粒沉速u为横坐标,以P为纵坐标,在普通格纸上绘制u-P关系曲线。
(3)通过u-P曲线,利用图解法计算不同沉速时悬浮物的去除率E并绘制u-E关系曲线及t-E关系曲线。
(二)成层沉淀实验
1.实验目的
(1)加深对成层沉淀的特点、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通过实验确定某种污水曝气池混合液的静沉曲线,并为设计澄清浓缩池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
2.基本原理
高浓度水,如黄河高浊度水、活性污泥曝气池混合液等,不论所含颗粒性质如何,在沉淀时,颗粒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颗粒的下沉速度表现为浑液面等速下沉速度。该速度与原水浓度、悬浮物性质等因素有关。因此成层沉淀研究针对的是水中所含悬浮物整体,即整个浑液面的沉淀过程,从而提供设计浓缩池所需的参数。为消除器壁效应,实验柱内装设慢速搅拌器。为方便实验记录,柱上设标尺表明高度。
3.实验装置及材料
(1)2000mL量筒1个。
(2)人工配制高浓度水样。
(3)秒表1块。
4.实验步骤及记录
(1)将配好的水样倒入2000mL大量筒中,至1800~2000mL。
(2)充分摇匀量筒,使量筒中水样浓度处于均匀。
(3)停止摇动,放在静止的实验台上静沉。
(4)待水样出现浑液面时开始计时(作为0时),记下泥面高度。
(5)每隔一定时间,记录浑液面高度,并记入表2-4,直至浑液面不再下降为止。
表2-4 氧总转移系数KLa计算表
5.结果整理
(1)以沉淀时间为横坐标,以沉淀高度为纵坐标,绘制各浓度的H-t线。
(2)根据所得的H-t关系线,利用肯奇式分别求得各断面处的Ci及泥面沉速Ui,绘制U-C曲线。
6.思考题
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成层沉淀不同于自由沉淀的地方,原因是什么?
(三)斜板沉淀实验
1.实验目的
(1)通过斜板沉淀池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2)进一步了解斜板沉淀池运行的影响因素。
(3)熟悉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
2.实验原理
根据浅层理论,在沉淀池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增加沉淀面积,可以提高沉淀效率。斜板沉淀池实际上是把多层沉淀池底板做成一定倾斜率,以利于排泥。斜板与水平成60°角放置于沉淀池中,水流从下向上流动,颗粒沉于斜板上,当颗粒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自动滑下。(www.xing528.com)
在池长为L,池身为H,池中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的沉淀池中,当池水在池中为流动状态时,
可见,L与v值不变时,池身H越浅,可被沉淀去除的悬浮颗粒也越小。若用水平隔板,将H分为三等,每层深H/3,如图2-2(a)所示,在u0与v不变的条件下,则只需L/3,就可将沉速为u0的颗粒去除,即总容积可减少1/3。如果池长L不变,如图2-2(b)所示,由于池深为H/3,则水平流速可增加3v,仍能将沉速为u0的颗粒沉淀去除,即处理能力可提高3倍。把沉淀池分成n层就可把处理能力提高n倍。这就是20世纪初,Hazen提出的浅层沉淀理论。
图2-2 浅层沉淀理论示意图
浅层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需要考虑解决排泥问题,工程上通常将水平隔板改为水平倾斜成一定角度(通常为60°)的斜面板,构成斜板沉淀池。
水平隔板改成有一定倾角的斜面后,其水流的总沉降面积就是各斜板有效面积总和与倾角α的余弦的乘积,用公式来表示即
式中 A——水流沉降总面积(即所有澄清单元在水面上的投影面积总和),m2
α——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
A1——每块斜板的有效面积(澄清单元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如图所示),m2
式中 B——池宽,m
a——水平间距,m
l——斜板长度,m
θ——斜板倾角
斜板沉淀池按照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
(1)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互相垂直,如图2-3(a)所示。
(2)同向流斜板沉淀池,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同,如图2-3(b)所示。
(3)逆向流斜板沉淀池,如图2-3(c)所示。
3.实验装置及材料
(1)斜板沉淀池(图2-4)。
(2)浊度仪1台。
图2-3 斜板沉淀池的类型
图2-4 斜板沉淀池实验图
(3)酸度计1台。
(4)烧杯(200mL,5个)。
(5)投药设备与反应器。
(6)混凝剂 FeCl3·6H2O;Al2(SO4)3·18H2O。
4.实验步骤
(1)打开进水阀启动水泵,原水经进水槽通过底部配水花墙,均匀流入配水区,水流向上流通过斜板区到达清水区,经净化后从表层出水。沉淀物从斜板滑落到池底。
(2)打开排水阀即可排泥、排水或放空。
(3)可用不同的原水或混凝剂以及混凝剂的不同投加量来进行实验,测定其去除率。
5.实验数据及结果整理
(1)将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填入表2-5中。
(2)根据测得的进出水浊度计算去除率。
表2-5 实验记录表
6.应用
斜板沉淀池由于去除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故常用于已有污水处理厂挖潜或扩大处理能力;或常用作初沉池。因活性污泥的黏度较大,容易粘在斜板上,经厌氧消化后,脱落并浮到水面结壳或阻塞斜板,影响沉淀面积,所以在废水处理中应慎重使用。一般用在选矿水尾矿浆的浓缩、炼油厂含油污水的隔油等都有成功经验。
7.思考题
提高沉淀池沉淀效果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四)混凝沉淀实验
1.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确定某水样的最佳投药量。
(2)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沉淀效果。
2.实验原理
混凝就是在原水中投入药剂后,经过搅拌、混合、反应,使水中悬浮物及胶体杂质形成易于沉淀的大颗粒絮凝体,而后通过沉淀池进行重力分离的过程。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的表面作用,致使水中这种浑浊状态稳定。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①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的ζ电位,实现胶粒“脱稳”;②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③网捕作用,而达到颗粒的凝聚。创造适宜的化学和水力条件,是混凝工艺上的技术关键。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投加量不足不可能有很好的混凝效果。同样,如果投加的混凝剂过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混凝效果。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3.实验装置及材料
(1)无极调速六联搅拌机(图2-5)。
图2-5 无极调速六联搅拌机示意图
1—显示屏 2—程序按键 3—加药短管 4—搅拌器 5—烧杯 6—电源
(2)1000mL烧杯6~8个。
(3)200mL烧杯8个。
(4)100mL注射器1~2支,移取沉淀水上清液。
(5)100mL洗耳球1个,配合移液管移药用。
(6)1mL、5mL、10mL移液管各1根。
(7)温度计1支(测水温用)。
(8)1000mL量筒1个,量原水体积。
(9)1%FeCl3或Al2(SO4)3溶液一瓶。
(10)酸度计、浊度仪各1台。
4.实验步骤
(1)测原水水温、浊度(70°~80°)和pH,记入表2-6中。
表2-6 实验数据记录表
(2)用1000mL量筒分别量取500mL水样置于6个1000mL的烧杯中。
(3)用移液管分别移取0、0.5mL、1mL、2mL、3mL、5mL的混凝剂于搅拌机的加药试管中,混凝剂为3%的Al2(SO4)3溶液或FeCl3溶液。
(4)将准备好的水样置于搅拌机中,开动机器调整转速,中速(200r/min)运转5min。
(5)5min后将搅拌机调快,快速(400r/min)运转,同时将混凝剂加入水样中(用蒸馏水将药管中残留液洗净,一同加入水样中),同时开始计时,快速搅拌30s。
(6)30s后,迅速将转速调到中速运转(200r/min),搅拌5min后,再迅速将转速调至慢速(100r/min),搅拌10min。
(7)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矾花外观、大小、密实度等填入表2-7中。
(8)搅拌完成后,停机,将水样杯取出,于一旁静置15min并观察矾花沉淀过程。15min后,用注射器分别汲取水样中上清液约100mL(能测浊度、pH即可),置于6个洗净的20mL的烧杯中,测浊度及pH,并记入表2-6中。
(9)整理实验数据,填写表2-7。
表2-7 混凝沉淀实验观察记录
5.注意事项
(1)取水样时,所取水样要搅拌均匀,要一次量取以尽量减少所取水样浓度上的差别。
(2)移取烧杯中沉淀上清液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取上清液,不要把沉下去的矾花搅起来。
6.实验数据及结果整理
以投药量为横坐标,以剩余浊度为纵坐标,绘制投药量—剩余浊度曲线。
7.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
(2)为什么最大投药量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