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特征及研究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特征及研究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财经报道》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专门以调查性报道为节目形态的电视经济深度报道栏目。《中国财经报道》的栏目理念是“关注重大变革,解密市场玄机,打开经济问号”。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财经频道的品牌栏目,《中国财经报道》于1996年开播。199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财经报道》的基础上开办了《中国财经报道》。2012年11月3日《中国财经报道》的节目片名为《调控下的楼市》。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特征及研究

《中国财经报道》是央视财经频道一档知名的电视财经类深度报道栏目,节目首播时间为每周六的21:55,每期节目的时长为60分钟。

《中国财经报道》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专门以调查性报道为节目形态的电视经济深度报道栏目。这是中央电视台,乃至国内各家电视台中,以栏目形态播出的,专门关注国内经济发展领域重大选题的一档电视经济深度报道栏目。

《中国财经报道》的栏目理念是“关注重大变革,解密市场玄机,打开经济问号”。作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具深度的电视经济报道栏目,每周一期的播出频率,每期60分钟的节目容量,每期节目都围绕一个选题展开,这些都决定了这个栏目必须选择中国经济发展领域的一个重大、焦点问题来展开深入报道,必须全面、准确地描述相关经济现象,进而探寻所报道选题背后的各种原因,找寻、归结相关的应对理念与策略。

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财经频道的品牌栏目,《中国财经报道》于1996年开播。199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财经报道》的基础上开办了《中国财经报道》。从1996年至2001年五年时间里,《中国财经报道》逐步形成了“以栏目独到的新闻视角进行专业分析”的报道风格。栏目定位从最初的“把握市场脉搏,扫描财经动态”,到“成功人士最关注的财经新闻,投资大众更便捷的理财顾问”,《中国财经报道》 始终坚持自己的栏目定位,这样的坚持使得栏目能够以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风格在众多财经节目中脱颖而出。随着经济频道定位的调整和《经济信息联播》的恢复播出,2002年7月1日,《中国财经报道》从每天多次滚动播出的“财经新闻”栏目转型为每天一档的“经济资讯专题深度分析”栏目,着力于宏观经济领域以及金融汽车电信、房地产等专业市场热点事件的解读和深度分析,并设立了“财经评论员”。2006年8月16日《中国财经报道》再次改版,以“聚焦争议话题、揭秘市场玄机、关注重大变革、解剖典型案例”为主体内容,转型为时长60分钟的财经深度调查评论类栏目。改版伊始,《中国财经报道》就推出《邮局大变局》《争议电动车》《艺术品市场的红与黑》《疯狂的普洱茶》《80后消费调查》等独家报道。改版后推出的这些颇具理性与深度的调查性报道既关注政策领域的重大变革,又涵盖最活跃的经济要素,既涉及热点经济事件追击,又体现出我国社会发展变化。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突出现象进行深度关注和分析,如中国的房地产问题、养老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行业性发展问题(如皮革业、租车业、家电业、包装业、物流业、养殖业)以及中国经济转型问题。《中国财经报道》不仅有对经济现象的报道,同时还有相关的深度调查与分析,可以视为电视经济报道中的“新闻调查”。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的选题属于话题类,通常是探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某个领域的问题或现象,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因而,栏目的选题较为宏观,记者的前期调查与后期节目的制作也较为理性。

《中国财经报道》以“三段论式”的报道模式为主,首先是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某一重要问题或现象,然后是探寻这类经济现象或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是找寻解决路径和方法。如2015年8月15日的节目《寻找劳动关系新平衡》,这期节目关注的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劳动关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不同企业探索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的成功理念与方法。2014年7月26日的节目片名是《医改新药方:从甘肃到上海》,这期报道关注的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医疗改革。这期节目先是对我国医疗改革领域现存的问题进行介绍,而后是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甘肃省推进医改的理念与方略进行报道。报道中介绍了甘肃省推进医改的路径是以中医为特色来推进医改,因地制宜地解决财政资金问题,让城乡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之后是对经济发达地区上海的医改理念与方略进行相关报道。围绕上海推出鼓励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医”的政策,经过记者现场调查,节目向观众介绍了上海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办医的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中国财经报道》是一档调查性的经济深度报道栏目,与经济类资讯节目、经济类专题节目、经济类谈话节目的不同在于其以调查性报道的形式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对所报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深度开掘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同时,由于该栏目报道的内容是经济领域的,因而需要栏目摄制者以专业的眼光、理性的思维来看待相关的问题。当然,这样一来,与综艺节目电视剧娱乐节目内容相比,其节目基调就较为严肃、认真。

2013年6月29日《中国财经报道》的节目题为《谁在看空黄金》。从这期节目来看,记者的采访是比较深入的,采访对象有黄金加工企业的负责人、黄金饰品的经销商、黄金的个人投资者、进行黄金期货交易的公司负责人、财经作家、黄金协会的负责人等;这期节目不仅关注了当下黄金市场的变动情况,还梳理了国内外黄金市场变动的历史,介绍了黄金与货币发行之间的关系,知识含量比较丰富。节目风格比较理性、全面,而没有只盯住时下经济现象的表面问题。当然,在节目制作中,编导、记者、主持人都没有以“投资顾问”的角色跳出来给观众提出意见,而是深入采访了黄金加工企业负责人、投资者、行业协会负责人,在对黄金与货币发行的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给观众留下一个自己做出投资判断的空间。

通过对《中国财经报道》的节目文本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节目的选题往往都是话题性的、比较宏观的问题,但编导为了让话题有具体对应的对象和落点,总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城市、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采访。这与演播室谈话节目不同,演播室谈话节目的深度是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互动、探讨来推动的,而《中国财经报道》的深度是由记者实地调查向前推进的。

2012年11月3日《中国财经报道》的节目片名为《调控下的楼市》。节目摄制组在北京、上海进行房地产市场的相关调查,实地采访了房地产经纪人、楼盘售楼处的工作人员、房地产服务机构负责人等。

2013年6月29日的节目《谁在看空黄金》的节目开篇,首先由一个问题引出:前一阵子,由于金价跳水,引发抢购潮,金价波动变大,黄金到底还值不值得投资?接下来是记者调查。记者来到中国最大的黄金加工基地深圳,探访实情。记者先后到多家经营黄金产品的公司进行实地采访,拍摄该企业黄金进货、加工的场景,并采访公司管理人员,了解近一段时间黄金加工、销售的情况。

实地调查与拍摄,增加了这类经济节目的可视性。《中国财经报道》作为近一个小时的经济深度报道节目,如果全是经济领域术语的介绍,抽象数据的展现,毫无疑问会影响到节目的“可视性”,所以,节目摄制必须考虑到电视传播的特性以及电视收视人群及其喜好。在节目制作中对于现场的拍摄,在现场的即兴采访以及这些内容在镜头前的呈现,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当然,《中国财经报道》中所拍摄的一些画面,的确具有吸引力,因为这些画面是普通观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如黄金加工企业进货的场景、加工黄金饰品的现场、建在山中巨大的老茶储存仓库、雨伞制造车间等。这些镜头内容,弥补了单纯解说词、同期声叙述上的不足,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使节目传递的信息更为丰富和立体。

《中国财经报道》的节目虽然针对的是我国当下经济领域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但节目报道的最终目的却在于找寻相关的解决办法。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节目记者常常深入实地采访、调查,并在采访、调查的过程中,报道部分在相关领域表现不错、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所采取的策略、措施,与观众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中国财经报道》的选题通常都是目前国内经济领域比较重要的问题,有的涉及某一产业,有的涉及某项制度。但如果仅从产业角度来做节目,或者仅仅就制度本身来谈,其可视性都会比较有限,只有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身上,报道的内容才会具体可感。(www.xing528.com)

以2013年2月2日的《中国财经报道》为例,片名为《谁来为我贷款?》,这期节目的出发点在于探寻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情况是否得到了改善?现状如何?有什么样的解决途径?节目背景是2012年经济发展困难,因为资金问题,一些中小企业转行,它们的发展急需银行的支持。节目关注这些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问题以及他们的融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的情况。栏目记者来到了广东省增城市全国最大的牛仔服装生产基地进行调查,其产量占全国的40%。出口不景气、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让当地的服装加工企业压力增大,而最让企业负责人担心的是资金问题。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增城市合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岳亮。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出口企业本可以找银行贷款,但由于他们很多是租的厂房,想从银行贷款但缺乏抵押物,他们有的就是订单、货物,但这些是不能作为抵押品的。岳亮的企业属于中型企业,比中型企业更小的企业又是什么情况,记者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小型企业是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资金问题呢?随后开始下面的采访:这里还积聚着很多辅料生产企业。记者接下来对当地一家拉链厂——广州三六九服装辅料有限公司的经理进行采访。这家小型企业在发展上面临着租场地、引进先进设备时的资金压力。节目摄制组还拍摄了银行客户经理到这家小型企业了解其经营状况,以便帮助解决贷款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了该企业负责人到银行办理贷款的过程。巨大的资金压力使得很多小型企业仅够维持生存,急需资金周转。有的小型企业因为融不到资金,最终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对于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资金压力,银行会采取什么措施?记者进而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采访了广发银行新塘支行的行长,了解银行在给当地的出口加工型企业贷款时考虑什么因素。摄制组随后拍摄了银行工作人员贷后回访的内容。接下来的段落,报道关注由于抵押担保、会计师事务所等方面产生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问题。随后,记者到广东河源市采访河源市志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这家企业通过向朋友借钱解决了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利息太高,后来与前面的几家受访企业相同,他听说广发银行的“好融通”产品是为销售收入在500万至5 000万元的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融资产品,可以接受担保公司担保、土地抵押、控售权贸易融资等担保方式,考虑到中小企业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这款产品弱化对财务因素的评价,注重从企业负责人的信用和现金流、水电费记录等方面对企业进行综合考察。随后,记者采访了广发银行董事长,了解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广发银行把中小企业业务作为其发展战略目标,专门成立小企业融资中心,由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个工作。广发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需求,开发的“好融通”产品,是广发银行通过引进、吸收花旗银行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而创立的中小企业综合融资解决方案。这款产品三到五天就可以完成信贷审批,除了在产品方面创新,在风险控制方面,广发银行从国外引进先进经验,如花旗的经验就是要管住企业的现金流。该企业董事长在结束采访时谈道,现在银行需要做的是沉下心来,去了解中小企业到底需要银行做什么,这样才能针对中小企业开发适合它们的产品。接下来,记者调查了北京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情况,采访北京银行海淀园支行副行长,了解中关村小微企业贷款问题的相关情况。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北京银行通过与商会合作,来获得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会。从节目当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慢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一方面是国家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银行业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为了赢得市场先机,在对中小企业服务时朝着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期节目,记者从南到北,采访了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同时也采访了广发银行、北京银行的多位管理人员。这样一期节目,从前期策划、采访到后期编辑,的确耗费了摄制组不少心血。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35.

[2] 孙凤毅.电视经济新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42.

[3] 赵化勇.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58—199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51-152.

[4] 赵化勇.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58—199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53.

[5] 雷蔚真.名牌栏目的策略与衍变:《经济半小时》透析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6] 同上书,16.

[7] 雷蔚真.名牌栏目的策略与衍变:《经济半小时》透析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

[8] 雷蔚真.名牌栏目的策略与衍变:《经济半小时》透析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

[9] 同上书,18.

[10] 雷蔚真.名牌栏目的策略与衍变:《经济半小时》透析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

[11] 冷冶夫,张亚平.21世纪的电视经营理念[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237.

[12] 徐龙河,张蕴.谈电视经济栏目的定位、定量与定式[J].电视研究,1998(5):17-18.

[13] 赵化勇.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98-2008)[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30-1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