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洋管乐教学及演奏理论研究:铜管乐器特殊演奏技术

西洋管乐教学及演奏理论研究:铜管乐器特殊演奏技术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铜管乐器的非常规演奏技术可以从单音性、微分音化、复音化及其他色彩性特殊奏法四个方面加以概括。伸缩管滑奏仅用于长号,具体技术细节将在有关长号的性能当中进行介绍。更为常见的,最具爵士乐风的是“哈门式弱音器”。与加弱音器相仿,但音响上另具特色的手法,还有阻塞音及闭塞音吹奏技术。(三)复音奏法与泛音奏法铜管乐器的复音奏法主要

西洋管乐教学及演奏理论研究:铜管乐器特殊演奏技术

铜管乐器的非常规演奏技术可以从单音性、微分音化、复音化及其他色彩性特殊奏法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单音性的特殊奏法

1.大幅度颤吟

一般多见于弦乐的颤吟,在铜管乐器上的使用,通常都较为节制。但受到爵士乐、流行音乐和20世纪实验派音乐的影响,也开始有意识地加大颤吟的幅度或频度,使它成为了一种夸张的色彩性效果或特殊的表现手段。铜管演奏者在采用幅度较大的颤吟时,需用术语“vibrato”或“molto vibrato”标明;如果要求演奏过程中不断(或逐渐)改变颤吟的幅度,则需用相应的曲线示之。

铜管乐器上的颤吟,其形成的途径主要有横膈膜运动、喉头或颌部的运动、唇部的运动、机械性的运动(如号身的晃动等)。在圆号上则还可以通过伸入喇叭口的手指的快速抖动,引导气流的波动而产生颤吟效果。

2.级进滑奏

铜管乐器上级进滑奏的运用也曾受到过爵士乐的影响,它的奏法主要有活塞滑奏、唇部泛音滑奏及伸缩管滑奏三种类型。其中活塞滑奏适用于所有装配有活塞的铜管乐器,它多运用于连奏的两个音之间(上行与下行皆可),也就是在从前一音向后一音转移的过程中,急速地随意按动不同的活塞,使音高发生滑动性的偏离。若是仅仅想要一种微微滑动的装饰性效果,也可运用所谓的“半活塞滑奏”,即所有的活塞都仅按下一半。使用级进滑奏时,应用上行或下行斜线及术语“gliss”标明。

唇部泛音滑奏,起初仅见于圆号,现在则已扩大到了所有的铜管乐器上。因它在圆号上演奏时最富于效果,其具体的技术细节将在有关圆号的性能当中进行介绍。

伸缩管滑奏仅用于长号,具体技术细节将在有关长号的性能当中进行介绍。

3.加弱音

在铜管乐器声部使用弱音器或取下弱音器,要分别用术语标明;要想使用特定种类的弱音器,则需要另用文字注明。

铜管乐器所使用的弱音器类型有很多,弱音器的使用不仅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弱音量,而且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还可以赋予铜管乐器以各种不同的音响色彩,使它们具有更强烈的“金属性”,或变得阴暗、惨淡,甚而显得神秘、不祥;也可以使它们带有嬉戏的个性。

以往交响乐队中铜管乐器所使用的弱音器,外形多为梨形的球体,现今则常用锥形的“直式”弱音器,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铜管乐器。此类弱音器可以使乐器的音响变得柔和。当总谱中仅有“con sordino”(或“mute”)的标记而无其他具体指示时,一般多将它作为“标准”弱音器使用。

在圆号、大号和倍低音长号上,弱音器可使用的种类并不多,除“直式弱音器”外,仅在圆号声部中偶尔可见到所谓的“阻塞式弱音器”,后者亦称“移位式弱音器”,主要用于阻塞音奏法中。

小号与大多数长号所使用的弱音器种类有很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源自爵士乐的影响。例如,常见于格什温作品中的所谓“毯冠式弱音器”,通常用于弱奏的抒情性旋律中。

更为常见的,最具爵士乐风的是“哈门式弱音器”。在这种弱音器终端的细孔中,装置有一根可移动的、带有一个小“喇叭口”的管子,演奏时声音必须通过这个才能传送出去。如果将它的管身(除喇叭口外)全部塞入这种弱音器,其发音会十分尖薄、细扁,仿佛传自远方;在强奏时,发音极其尖厉、刺耳。

如果将该细管向外移动,其音响则会变得较柔和、暗淡,甚至显得有些“瓮声瓮气”;此外,还可以用左手的手掌松弛地覆盖该细管的喇叭口,以减弱其音响的金属性;或在覆盖之后又迅即将手移开,形成覆盖音与开放音的交替,其效果往往带有一点喜剧性的色彩。

与加弱音器相仿,但音响上另具特色的手法,还有阻塞音及闭塞音吹奏技术。因它们一般仅用于圆号,所以在此就不进行论述了。

4.喇叭口向上(www.xing528.com)

自后期浪漫派以来,喇叭口向上已成为相当常见的、多用于强奏段落中的一种非常规奏法,即顺应声波传播的方向特性,将铜管乐器的喇叭口举起,使之高过谱架,朝向听众(如小号与长号),或将手从喇叭口中抽出,并将管口翻转朝上(如圆号),使其音响(特别是中、高频)能够更直接地向音乐厅“投射”,显得音量陡增,格外辉煌、响亮。这种演奏方法需用术语标明。它可见于马勒的大部分交响曲及许多当代音乐作品中。

例如,在劳斯创作的《第一交响曲》中采用了这种奏法的长号位于其低音区,虽然音响不像前例中的小号、圆号那样嘹亮,但却充满着磅礴的气势和悲剧性的力量。

5.强金属声奏法

强金属声奏法是一种主要用于强奏段落的奏法,即要求演奏者以极度紧绷的嘴唇、超乎正常的“爆发力”和送气的速度吹奏,使乐器的金属管身及喇叭口与空气柱产生强烈地共振,以发出带有极强烈的、刺耳的金属性的音响。采用这种奏法,通常需用术语标明。

有时在标有力度记号ƒƒƒ或sƒ的地方,铜管乐手甚至会自发地以这一方式演奏。如果将加弱音器、阻塞音或弹吐震音之类的手法,与这一奏法相结合进行使用,常可获得十分刺激性的音响效果。例如,阿尔贝尼兹和阿尔博斯创作的《伊贝利亚》中的铜管乐演奏就是如此。

(二)微分音奏法

在所有的铜管乐器上,都可以依靠嘴唇控制的方法吹出1/3音或1/4音的微分音,以及微分音程。一般说来,采用这种方式时,微分音在铜管乐器的低音区比高音区容易演奏,可能性也多一些;略低于平均律的微分音则比高于平均律的微分音容易演奏。

在不同种类的铜管乐器中,长号还可以依靠伸缩管的滑动,轻易地奏出任何需要的微分音。在这方面,它与其他同组乐器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除靠嘴唇的控制外,它还可通过右手在喇叭口内位置的移动来改变正常的音高,以获得微分音。

在某些小号及大号上还配置有在演奏过程中也可以拉动的、用以校正音高的套管。在这种情况下,该类套管也可作演奏微分音之用,但并非所有的小号和大号都备有这类装置。此外,在所有的活塞式铜管乐器上,还都有可能利用所谓的“半活塞”奏法(即仅将活塞按下一半),以获得音高上的微差。不过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方式产生的微分音,其音准都只能是相对的,主要还是依赖于演奏者的经验和听觉训练水平。

在当代音乐作品中,运用这种奏法创作的音乐作品已经非常常见。例如,法国“频谱派”作曲家穆海依在其创作的《锡兰》中,微分音的运用对于乐曲的整体音高逻辑来说,往往具有结构性的重要意义。

(三)复音奏法与泛音奏法

铜管乐器的复音奏法主要有两种:其一,当演奏者能够使嘴唇精确地置于吹奏两个相邻泛音之间的状态(准确的口型及张力)时,即可使这两个频率同时发响,但这种吹奏方式的难度非常大;其二,它是至今唯一实际使用的奏法,即在吹奏某一频率的同时,哼唱另一频率,如这两个频率发音稳定、音局准确并形成相对精确的音程比例关系,便还有可能产生这两个频率的结合音,但多半为它们的差音,出现和音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运用这种演奏方法,甚至还能“奏出”若干种大、小三和弦、七和弦及它们的某些转位。

关于复音奏法,早在浪漫派的早期,在节拍创作的《圆号小协奏曲》中就已经可以找到。在20世纪前半叶的某些音乐作品中(如R.格里埃尔的《圆号协奏曲》),甚至爵士乐中,我们也能发现这种处理方式的延续;而实验音乐的作曲家则沿着这一思维的线索走得更远,将吹奏的音不仅与哼唱,而且还与语言、与既非乐音也非语音的其他音响因素进行了范围更为广泛的纵、横双向的复合。

就严格意义上的复音奏法来说,音管内径越粗、号嘴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最适合于采用这一演奏技术的铜管乐器,实际上是大号和长号;其次,才是圆号;小号较少用。

铜管乐器的泛音效果仅见于活塞式铜管乐器。其奏法实际上与前述第一种复音奏法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即如果演奏者在吹奏某一频率时,能够使活塞精确地按下一半,即可使该频率与其上方的八度泛音同时发响,但这种奏法在实践中并不十分常见。

(四)其他特殊奏法

敲击音和拍击音、气息音、音色颤音、“砸声”奏法、“多声源”复合化手法等铜管乐器的特殊奏法,大多来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前卫作曲家的创作。虽然很难预言这些手法究竟有多少还能在未来仍然作为真正具有美学价值的音乐表现手段而继续留存,但是作为一种不容回避的历史存在,它却要求我们以不抱任何偏见的客观态度,对之进行认真的观察、了解。由于篇幅所限以及现实的应用并不多,所以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