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不像别的学科知识结构那样清晰,每课书教学要求也没有别的学科那样明确单一,教学天地比别的学科广阔,教学方法比别的学科灵活,这些都决定了语文学科难以驾驭。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才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民主。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并根据研究成果纠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改变教与学不协调的现象。
✿教育思想的转变比起具体细致的教法的转变来要困难得多。思想比方法要抽象,一部分人容易忽略。
✿讲思想教育,往往使人误解为政治说教。就语文教学而言,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应当是通过感染使学生接受。感染,更富有艺术性,富有人情味,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初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感情也不稳定,既易于激动,也容易冷漠。他们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效率,远远超过接受一个音阶的单调的说教。
✿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学校各科教育都有育人的任务,和育人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是语文。
✿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着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反之,如果把双边活动变成了老师一厢情愿的艰苦劳动,那么即使借用别人一两个方法上的窍门,用到自己那里也行不通。
✿我的许多教学方法、工作方法均来源于学生。我喜欢对学生说:我要向大家学习,同学们是我的老师。
这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言行来帮我理解,我无法真正读懂教育学、心理学,更谈不上如何运用了。
我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严格要求学生。恰恰是那些我批评得最严厉、最不讲情面的学生,几年以后见面或来信中,更流露出对教师深深的感激与尊敬之情。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
✿在道理上大家不难懂得教学相长,学生可以成为教师的老师。但是,当你真要把道理付诸实践,这中间还要跨越世界观、道德观、群众观、情感、意志、胸怀、性格、能力、气质等许许多多障碍。
有的人一辈子也跳不出这些障碍,于是他们永远也不能前进到教育的自由王国中去。
✿应该经常和学生商量搞一点教改实验,这样就使教学充满了源头活水。
✿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把学生当成主人,当然也包括在学生不能掌握某一点知识的时候,认真分析他思想上、感情上、意志上、智力上、基础上的原因,设身处地想一想他的难处,帮助他解决困难,而不是把他当作容器,灌不进去时,就埋怨、训斥一通。训斥所收获的果实,双方吃起来都是又苦又涩的。
✿“帮助”二字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
✿教材无非是些例子,是个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倘若学生对教材的文章不感兴趣,则完全可以换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章来读,只要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可以了,何必非死盯住课本那几十篇文章不可呢?
✿不存在什么终极真理,我们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定于一。应该哪一种方法更适于我们平时的学习,更适于我们每个学生的心理,就使用哪种方法。
✿教学方法如同运输方法,一批书从此地运往彼地,既可用人扛,也可以用人力车,还可以用各种机动车,各种船,各种飞机。
教育方法当然也是这样,知识信息输入学生头脑中的方法不下几十种,究竟选择哪种方法,当然要权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教师素质等诸项条件之后才能确定。
✿教学不应该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缺乏教学实践的叫作凯洛夫的苏联人,提出的“三段五环式”的教学模式,是很好的方法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办法,没有非执行不可的必要。
✿同一句话,为什么说的语气不同,学生在心理上接受的程度就不一样?同一名学生为什么在甲班学习成绩好,到乙班就不好了?同一个班级为什么甲老师教就乱得不可收拾,乙老师一接班就井井有条了?学生的智力、品质、体力究竟是什么关系?教与学之间哪些方面是统一的,哪些方面是矛盾的,这些几乎每天都缠绕在教师脑子里的问题,如果不认真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势必越理越乱。(www.xing528.com)
教师应经常整理自己的思路,整理素材,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用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就能从容不迫地做出成绩。
✿教师替学生思考,如同替学生吃饭一样,都是害学生。
✿看到十三四岁的学生们整天埋在书堆里,埋在浩如烟海的作业世界中,没有歌唱,没有娱乐,没有科技活动,谁能不着急呢?
如果教学方法很科学,很符合学生心理,遵循可接受性、直观性、逻辑性、趣味性的原则,那就完全可以使学生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劳动,用较少的时间和力气获得较多的知识。
✿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
✿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教师讲了多少内容。如果这些算得上标准的话,那也只是次要的标准。
✿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始终紧紧地维系着。
✿一堂课是否讲得生动成功,第一重要的不在教材,也不在学生,而在教者。教师倘若设计得合情合理,那么任何一篇课文讲给任何学生,都会产生吸引人的效果。
✿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去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
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
✿讲课文时,教师应尽可能把自己假设为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哪些知识是可以接受的,哪些知识只是考试时有用的,哪些是有长期使用价值的;一节课,45分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即使记住了,这些知识点又有多少能有长期储存于大脑中的可能性;即使能够长期储存,又有多少储存的价值。这样思考,必讲的就少了。这样思考,才能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以便学生用这些时间去进行自己读书的实践。
✿一篇《小石潭记》讲两节有两节的讲法,讲4节有4节的讲法,硬要讲上10节课,有没有话讲呢?还是有话可讲的。
问题在于学生的大脑对这样一篇“年龄”很大的文章,以接收多少信息为宜。即使暂时接收了,能否处理还是一回事;处理了,能否长期保存是另一回事;能保存,日后有无反馈价值,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部好的文学著作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可以哺育千千万万、世世代代的人民。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比作一条小溪,它能在时代的沃土上流淌,不少人可以在那里汲取营养。
河水,溪水,都不能一下子饮尽,想一下子饮尽河水的人,反倒会被河水所害。
学习是否也这样:谁想一下子穷尽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著作的妙处,超越了本人的接受限度,最终反而有害。
饮水,不能河里有多少就饮多少;不能看人家饮多少,我也饮多少。
教书与学习,亦然。
✿语文教学厚古薄今,厚现代文学,薄当代文学,不能算什么好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